投稿|新能源汽车,消费裂变止步于“体验派”?( 三 )
并且对于一般消费者也难以区分“合规”与“不合格”,反而只剩下了如何处理的麻烦 。并且本来以“环保”为初衷的部分车主们,却因下游回收机制不卖了、渠道不透明等问题造成了更多的污染,实在是事与愿违 。
“技术边界”认知问题
不旦行业与道路安全、事故责任划分需要具体的法律法律来作为参考依据,对于带有辅助驾驶功能的驾驶者来说,更需要具备掌控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基本素质,让驾驶者了解并知晓自己所驾驶车辆所配有的这个技术能做些什么,能力的范围在哪里,认清技术的边界,去降低上路的风险 。
新能源汽车“后半场”:“软实力”才是核心竞争力?随着2022年,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场,更多消费者的侧重点不再是价格上的优惠,而是趋于新能源汽车的功能性与体验感,这也就代表了新能源汽车的后半场,围绕着软件研发、产品先瞻与产品售后的品牌力建设,这种“软实力”将成为一众车企凸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
新能源汽车行业内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互联网大厂入局,其在软件能力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拉开差距的“关键点” 。
毕竟,传统汽车制造商多数都是以机械工程背景,将汽车视为硬件产品,这才凸显了新能源汽车的“新潮”:不仅是动力系统上的区别,更是“智能化体验感”的差距 。尤其是当随着新能源汽车以及高阶辅助驾驶技术的普及化,这种“智能化体验感”的先进技术生产力会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 。
其次是新能源车企围绕着产品本身完善宣传、销售与售后服务,减少用户因宣传预期与现实体验产生的落差与消除顾客对于后续体验度的后顾之忧 。比如,认知落差、保险与电池回收等问题 。
车企应该是最了解自身产品的一方,在里程宣传上,除了“理想化”的数据,厂商可以根据汽车现实版实测数据与不同地域大数据分析,帮助用户做好预测,给用户最接近于现实使用版的说明 。
在“技术边界”认知上,可以设定人脸识别与账户绑定,每次对于新用户的驾驶,给予提供切实的教程,以保证其操作规范等 。
对于保险来说,掌控着自身车辆大数据的车企,其主机厂趋于智能化后可以去掌控每一辆车的精准数据来进行划分其“事故发生概率”,从而调整其保险费用 。并且,事故发生后,作为原产方,可以更好的去掌握受伤情况、责任划分与后期维修
当然这些已经有车企进行尝试,比如国外的特斯拉与国内的小鹏,都已经推出或者已经在灰度测试自身的评价体系 。
关于电池回收,车企可以绑定所出售车辆电池,给予用户一定回收与置换优惠政策,并且连接合规电池处理厂家与电池制作商,去实现从生产、回收与再利用的闭环,规范了行业的同时,也给用户带去了便利 。
【投稿|新能源汽车,消费裂变止步于“体验派”?】虽然新能源汽车当下发展速度高于业内人士预期,但是基础配套设施与行业内诸多条款的不完善与行事不规范,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仅是需要技术上的突破,更需要厂商与用户认知上的提升与同步,还有社会文化的认同与进步 。
推荐阅读
- 智能汽车|北京产业转型:从“去叶留心”到发展“高”“精”“尖”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