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新能源汽车,消费裂变止步于“体验派”?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车智驾在全球缺芯浪潮与能源萎缩的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依旧呈现出高速爆发的趋势 。
11月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9万,距离月销10万+仅一步之遥 。造车新势力中小鹏、理想、蔚来、哪吒均突破万辆,并且小鹏汽车再度登顶造车新势力单月交付排行榜首位的同时,已经连续3个月实现交付量过万,足以见得市场的火爆 。
并且据公开数据显示,随着补贴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消退,私人市场消费的购车比例已经上升到接近75%,说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结构已经由“主B端”变成了“主C端” 。
然而,C端消费者的对于用户体验似乎追不上新能源汽车增量的速度,整个行业与各大厂商似乎并没有做好给予消费者一个良好的使用体验感、去塑造一个从上游供应链到下游配套设施与市场运营“闭合生态链”的准备 。
并且里程焦虑、充电不便、缺乏独立保险和电池回收不规范等让用户消费裂变止步于“体验派”,使得新能源汽车行业急需一场“规则化”的变革 。
“陀螺型”产业链下,充满着消费者们的“后顾之忧”?众所周知,纯电动汽车不同于传统的燃油车,没有复杂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结构较为简单 。纯电动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由电池组、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部件和其他零部件构成,中游为整车制造与燃油车类似,下游为配套设施及市场运营,主要是电池回收与充、换电设施为主 。
伴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纯电动汽车的上游与中游产业链基础与供应已经趋于完整与稳定,然而下游配套设置及市场运营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形成了上中宽下窄的“陀螺型”产业链形态 。
正是这种“陀螺型”产业链形态,已经成为了部分消费者们选择新能源汽车路上的“绊脚石” 。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上游与中游产业链对于消费者来说相关利好并不是很紧密,毕竟这些都产生并完成于消费者购买前,而且当下国内新能源市场已经逐渐步入“内卷化”,除了特斯拉,众多外资车企、国内造车新势力纷纷崛起,在产品快速的更新迭代与技术升级中,市场可供选择的产品并不在少数 。
与用户的“体验感”密不可分仅剩下游产业链,也正是当局下游产业链的种种问题,使得新能源汽车行业走向了“无规则化”,难以形成良性的闭合产业链,从而“劝退”部分消费者 。
- 里程焦虑
首先,传统燃油车的燃油系统被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取代,在追求价格与环保上性价比的同时,也牺牲了用户“续能”上的便利性 。
传统燃油车可以在加油站三分钟加满油,新能源汽车只能依靠充电桩来续能,即便快充当道,从1%到100%,由于匹配度问题大部分都需要一小时以上,慢充更是需要3至4个小时,这就使得里程数对于用户来说十分重要,毕竟没有司机想让自己的行程都浪费在充电中 。
其次,充电桩保有量与增速国内新能源汽车增量不匹配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截至2021年9月,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0836个,去年国庆节期间,高速公路车流量超4亿次;今年更甚,重庆、湖南等地高速车流量都再创新高 。
推荐阅读
- 智能汽车|北京产业转型:从“去叶留心”到发展“高”“精”“尖”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