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爱情神话》怎么就成“豆瓣狂欢”了?

投稿|《爱情神话》怎么就成“豆瓣狂欢”了?
文章图片

文 | 跃幕,作者 | 庞宏波
毫无疑问的惊喜之作,但成为了对“某一部分人”而言 。
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没能想到,临近年末的《爱情神话》成为了本年度国产片的一个惊喜 。但实际上,对于《爱情神话》来说惊喜不应该加限定词,因为这部电影的整体气质在国产片中非常罕见 。
这恰恰是《爱情神话》能够被文青们所喜欢的关键原因,因为这部有着强烈生活质感的“城市小品”在国产片中太过于稀少 。正因为稀少才让这部影片的出现显得惊喜,但恰恰也因为“稀少”让这部影片目前依然停留在小众范畴 。
全片密集的上海话对白让国产爱情片终于有了难得的生活印记,但对于影片的下沉却造成了不小的困难;电影塑造出了国产爱情片罕见的“中产群像”,但对于被“爱情喜剧”吸引进来的年轻观众来说似乎既不爱情也不喜剧;电影通过女性视角表达了国产片少有的爱情观,但却并不符合当下观众需要的“投喂”趋向 。
每一个文青喜欢的点似乎都成为了下沉市场观众排斥的点,正因如此《爱情神话》的表现非常两极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可能仅仅是一部小众佳片因口碑两极而导致无法破圈的遗憾 。但对于整个产业来说,国产片在类型上足够创新也有相应的质量相匹配时却无法和市场相共振,那么究竟该怎么办?
01 “难得一见”的国产爱情片“生活小品” 。
《爱情神话》在整体的气质上带着一种明显的“高级感”,这种高级感体现在了整部影片的每一个细节上 。无论是伍迪·艾伦式的影像风格,还是老白在和三个女性角色在关系推进中的克制和分寸,都体现出了一种“高级” 。
高级是基于“低级”而来的,虽然爱情片是院线电影市场的一大主力类型,但华语爱情片却一直被人所诟病 。从早些年的狗血青春爱情再到这两年的“哭片爆款”,华语爱情片一直将自己的取材范围限定在“年轻人”上,且因为取材的限定造就了技法的限定 。
以至于华语爱情片某种程度上成为最具“工业化、标准化”的类型之一,这两年爱情片想要在市场大卖的关键因素变成了:哭 。但就同前几年的“疼痛青春”一样,这种“哭片”也必然会迅速在市场衰减,观众对于爱情片有多期待这种衰减的速度就有多快 。
所以爱情片和喜剧片成为必须主动创新的类型,而《爱情神话》恰恰就是通过创新赢得了豆瓣高分 。国产爱情片少见的影调气质,让豆瓣不少人不惜给出了“年度最佳”的好评 。《爱情神话》难得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反传统”:反华语爱情片的传统 。
电影以老白为主线,通过老白与三个女性角色之间的“情”来塑造出了一个真实的城市中年群像 。
老白并不是提到中年就迅速匹配的“中年油腻男”,而是一个在大众意义上来说一个合格的“好男人” 。中年在求爱上也不是通过财富、通过花言巧语“下手”,甚至老白在电影里的三段关系都没有主动权,老白遇到的每一个女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
投稿|《爱情神话》怎么就成“豆瓣狂欢”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