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爱情神话》怎么就成“豆瓣狂欢”了?( 二 )


文章图片

老白同老乌以及三个女人一起吃的那段晚餐成为了全片的一个高潮点,那个段落恰恰是通过言语表达人物性格的关键 。三个中年女人的目的并不是争夺这个男人,而是都清楚的表达自己要什么,有人要金钱带来安全感、有人要激情带来刺激感、有人要亲情带来满足感 。
这才是中年人所应该有的“群像”,他们相比年轻人更懂得自己要什么 。电影聚焦于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中产群体”,但并不是通过房贷车贷、育儿养老等现实困境来表现这个群体生活的多么不堪,而是去通过“爱情”来展现这个群体本身的欲望现实、情感现实、三观现实 。
所以,它没有煽情、没有暴力、没有“压力”,它通过几段关系来呈现出“中年人”如何去面对爱情这个少有的母题 。
其次,在《爱情神话》里,能够看到难得的生活气息,它颠覆了大银幕上冰冷的奢华的“上海印象”,上海老城区的“城市魅力”在电影里活灵活现 。可以说,《爱情神话》绝对配得上成为上海的明信片,这种“城市气质”在华语电影中本身就非常少有 。
02 圈层和“断层”破圈的难度大大增加 。
虽然电影征服了文艺青年但却很难赢得小镇青年,某种程度上电影的所有亮点都成为了另一部分人的槽点,电影的评价不仅仅是两极甚至是“折叠” 。
从表面来看,电影全片采用沪语对白,这给电影造成了困难 。实际上并非如此,方言本身不是原罪,在电影下沉的过程中电影密集的方言才是困难所在 。电影并没有所谓爱情片的高潮,所有的亮点都是通过对白产生的,比如在老白家的那顿晚餐,老白与修鞋匠的对话,但这种密集的对白输出稍有不慎就会跟不上节奏,但即便能够跟上节奏但缺乏足够的阅历可能也未必能够懂得导演的心意 。
投稿|《爱情神话》怎么就成“豆瓣狂欢”了?
文章图片

但从深层次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圈层文化”无法引起共鸣 。《无名之辈》也是大量采用方言的影片,但是《无名之辈》就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原因在于它聚焦的共振的是每一个小人物 。而《爱情神话》在年龄上,聚焦的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在城市上则是上海的中产群体,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缺乏足够的代入感 。
但是对于下沉市场来说,主打“爱情喜剧”,又有徐峥、马伊琍和倪虹洁主演,所以观影的驱动力还是偏向于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片 。电影在聚焦群体上的“圈层”就造成了下沉上的“断层”,而且这个断层甚至是电影的高口碑所没有办法弥补的 。
所以,在票务平台上《爱情神话》的评分并不高,这也让这部2021年国产真人电影豆瓣最高分的佳片很难成功逆袭 。
03 国产片如何解决“投喂”问题?讲一个“道理”还是看一种“浪漫” 。
《爱情神话》造就无法破圈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它的叙事,就是它究竟向观众在传递什么?虽然《爱情神话》的故事并不难懂,但是这部电影在最终的“信息传递”上是孤立的 。毫无疑问,《爱情神话》非常的浪漫,但是这个浪漫的以上海中年中产为轴心的爱情故事究竟向观众传递了什么,这甚至是无法总结出来的 。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但这个故事并不好总结 。虽然电影的口碑非常优异,但一个普通观众向别人安利时甚至没办法讲清楚“这个电影讲啥的?” 。因为电影本身是“反叙事”的,它通过一个又一个生活碎片勾勒出了一个群像,但它并不是非常符合主流商业电影市场的逻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