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佩奇的鬼故事 社会人小猪佩奇

继上个月电影宣传片《什么是佩吉》刷屏朋友圈后,《小猪佩奇过大年》如期上映 。
《佩奇是什么》剧照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
2015年,英国学前电视动画片《小猪佩奇》开始在央视少儿频道和优酷、爱奇艺等网络平台播出,从此受到了小朋友和家长的喜爱 。这部电影不仅给了孩子快乐,也让一些成年人开始重新审视家庭、亲子互动、育儿方式、友情培养、生活情趣 。
然而,卡通小猪佩奇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儿童和他们的父母 。2018年3月1日至4月16日,网络上关于“社会小猪佩奇”的信息多达37.9万条,其中微博中有36.6万条 。
再看相关信息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小猪佩奇,社会人”的信息猛增,是因为“小猪佩奇”借助表情包、短视频等方式被广泛传播,并以“小猪佩奇身上的纹身,为社会人鼓掌”等段子在网络上走红 。
小猪佩奇的纹身贴纸风靡一时 。
有意思的是,与穿貂皮、提手袋的社会大哥和杀马特、洗剪吹的时尚潮人不同,小猪佩奇在儿童漫画中温柔可爱的角色也被归为“社会人” 。
在这种概念与对象极度不对称的现象中,为什么理解“社会人”?在“社会人”的符号表征从“大金链”、“社会人哥”向“小猪佩奇的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小猪佩奇所代表的“社会人”的意义与其他常见的“社会人”表征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以“社会人”为关键词,对一万条微博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抽样分析,并对相关人士进行了深度访谈 。
小猪佩奇的“社会人”之路
在我们分析的文本中,“社会人”可以分为两类,即普通社会人和特殊社会人 。前者复杂,独立,负责,成熟,有影响力,有经验 。后者主要是指一些社会成员,他们抽烟、喝酒、烫发,基本特征是打破正常的规则,具有威胁性和吓人性 。
微博文本中“社会人”的基本表征特征 。表格来自作者的论文 。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社会人”也有很多含义 。广义的“社会人”是指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具有“社会成员”的含义;狭义的“社会人”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人”而提出的 。相对于“经济人”,“社会人”应该更感性,更非理性 。
同时,与“自然人”相比,要成为“社会人”,就必须社会化 。通过学习,一个人必须掌握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和规范,适应社会环境,逐步建立自己的社会本质 。作为一个属于社会的“社会人”,获得社会认可是成为“社会人”的关键之一 。
【小猪佩奇的鬼故事 社会人小猪佩奇】通过比较网络和学术两种路径获得的“社会人”概念,我们发现,在网络语境下,人们对“社会人”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现实社会中已有的标准,两种判断之间存在着交织的映射关系 。尤其是在小猪佩奇被称为“社会人”的初期,这种联系还在部分延续 。
比如小猪佩奇第132集《吹口哨》,佩奇发现爸爸在吹口哨,她自己也想学 。爸爸告诉她,吹口哨很难,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 。然而,当佩吉发现她的妈妈、弟弟和好朋友苏西都能轻松吹口哨时,她并不高兴他们都掌握了这项技能 。她反而觉得很沮丧,马上挂了闺蜜的电话 。
口哨的剧照 。
在这个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家庭成员和朋友的社会关系中,学会吹口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佩奇的弟弟乔治因为轻松学会吹口哨而得到认可,并向佩奇炫耀 。因此,在这种情景下,吹口哨会被解读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注意力资源,进而作为判断“社会”是不是以及高低的标准 。同时,在这一集中,佩奇对好朋友苏西的反应被解读为“塑料花姐妹情”,即虚假的友谊 。这也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复杂虚伪的人际关系 。
此外,在看动画片《小猪佩奇》时,明眼人还会发现,佩奇住在山顶的独栋别墅里,妈妈的口红经常成套购买,佩奇上高级私立幼儿园,还会拉小提琴...这许多场景也被许多网友在真实情况下进行了解读,将主人公做成表情包,表达“社会”的含义,并被广泛转载 。至此,小猪佩奇从一个卡通形象变成了“社会人”的代表,被赋予了“社会人”的诸多象征意义 。
如果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社会人”是作为声音和图像系统的能指和所指的组合,而这种组合是任意的 。所以也是“社会人”,可以用“大金链社会哥”来代表,也可以用“小猪佩奇”来分享 。虽然两者可以指不同的东西,但所指的具体含义还是一致的 。本案中,由于部分情节符合人们对“社会人”的常识性理解和社会学知识的局限性,小猪佩奇被解读为“社会人” 。
网友p图 。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猪佩奇被塑造为“社会人”进而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中,“小猪佩奇作为社会人”的意义开始发散,这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结构也开始分化重组 。
在文本分析中,我们发现“小猪佩奇社会人”不仅包括小猪佩奇的表情包、奶片、纹身贴、周边产品等能指,还包括汽车、奢侈品、纹身(风格夸张凶猛)等,以此指代“有物质基础的人” 。同时,超过一半的样本只包含小猪佩奇的表情、奶片、纹身贴、周边产品等能指,以此指代社交媒体中“占用时间、空和关注度等媒体资源的人” 。
“我是社会上的佩姬,没有多少帅字 。”“自从有了社会人专属的壁纸,老师和同学们看我的眼神都带着一丝敬意”;“小猪佩奇的小手表和纹身贴,一个妥妥的社会人”“被网友笑死#小猪佩奇的社会人#我们离社会人只有一个小猪佩奇的手表” 。这些都成为“小猪佩奇社会人”的“旧功能新形态”或“新功能新形态”这一符号的典型表达 。
然而,符号分解、剥离和再应用的社会心理机制,或者说“心理游离”,不仅与当前媒介社会的走向有关,而且对个体的社会化和现代性也有影响 。
两位用过“小猪佩奇社会人”这个符号的受访者分别表示,对上一个很反感 。地理上没有攻击东北老爷爷,就是感觉手臂大,但是小猪佩奇还行 。加上小猪佩奇,感觉不是我以前说的社会人,是那种纹身,或者黑社会大哥,佩奇感觉更是调侃和开玩笑 。”“如果接触的频率足够高,以后会用更多这样的词 。"
可以看出,在这种心灵理解异化的过程中,人们在更广的范围内使用“社会人”这一符号,界限更加模糊,对“社会人”的态度更加宽容,从而弱化了对其旧的符号表征的否定态度 。
“小猪佩奇社会人”构建的共享现实
“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了”,“这只能说明你赶上那个梗了”,“我们都做了同样的事情...并且感觉和大家更亲近了”,“没必要去深究别人的意思”——在采访中,很多受访者都经历了这个使用的过程,这与理性思维引导的符号意义的确定先于使用行为的路径不同 。
根据被采访者的描述,我们认为“小猪佩奇社会人”这一符号的转换,是公众在一种模糊的情境中,参照他人的行为,满足相关的动机,以实现自己内心心理状态的分享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小猪佩奇的社会人”脱离了原有的语境,从而成为一种娱乐和时尚的象征,甚至通过构建人际联系给用户一种归属感 。同时,这个符号因为被简化为更抽象、更直接的意义而被进一步复制和传播 。
不管你之前怎么理解“小猪佩奇社会人”,人们用了之后都会认同传播的解释,并坚持认为这是他们最初的认知 。这种在传播中形成的,与受众共享的现实,被固定为信息传递者的记忆和理解,即“言而有信”的现象 。
而网络媒体以“言而有信”的模式,为“小猪佩奇社会人”这一符号的复制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宽松、更为广泛、更为明显的环境 。在使用“小猪佩奇社会人”时,人们主要指三个方面:该符号在网络语境中有各种适用情况,其边界不明显,对现有群体规范的负面影响不大;这种符号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人们倾向于选择加入这种娱乐;符号本身的意义是如此模糊,以至于信息传递者在使用前无法准确识别,反而在使用时完成了对符号的仪式化解读 。
受访者解释,“就算不知道梗,也可以在网上发帖,因为网上发帖不是针对他(传统关系/老师)一个人的,他不会去想 。”“网络环境和社会现实环境的差距,人们在虚拟环境中的言语会更加随意和清新 。”
此外,网络媒体资源的可获得性和文化属性使得共享符号淡化了物质意义,从而凸显了文化乃至心理内涵 。因为小猪佩奇的表情包,贴纸,手表,周边产品等等 。,这个“小猪佩奇社会人”的符号廉价易得,各种物质层次的人都可以使用,使用方式也大多不与外界物质挂钩 。
研究发现,不同物质文化水平的受访者对“小猪佩奇社会人”这一符号的使用具有超越阶级界限的“共享”想象;并且不同于网络中的暴力,不同物质文化层次的用户表现出更多的包容和接纳,从而加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
一位受访者说:“如果你用小猪佩奇的,有可能医生的家人也是这么说的吧?可能小学学历也是这么说的 。各种层次各种风格的人都会说这些话 。他并没有特指某一种行为或者某一个特定群体,所以我觉得他并没有受到特别的褒贬,只是一个好玩娱乐的产物 。你说他不好,却看不出有多坏 。你说他好,他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
这种“分享”来自于“心理隔离”的机制 。“心理区室化”就是把引起矛盾感的事物分成两类或两类以上(例如物质区室化和精神区室化),从而赋予它们不同的属性和运作逻辑,分别对待 。
一般来说,无论物质水平高低,精英文化视角的人都会对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持相对消极的态度 。比如曾经代表“社会人”的符号——“大金链”、“社会哥”、“黑社会”,都被人们消极持有 。
但以“小猪佩奇社会人”的使用为例,通过“心理隔离”,人们已经超越了为自卫目的而建立的“物质-文化”的思维模式,达到了“共享现实”的状态 。这有助于个体在“物质-文化”的逻辑下减少冲突、反抗和暴力,实现媒介社会中的心理平衡 。也有利于社会成员在网络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找到更多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达到尽快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目的 。
深度访谈“物质-文化”模式中呈现的“共享现实”的对象 。图片来自作者论文 。
在日益媒体化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媒体符号被赋予了社会意义 。在“社会人”的象征表征从“大金链”、“社会大哥”向“小猪佩奇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其象征意义和寻求过程更为抽象,其背后有一个社会心理机制,即心灵与认识和分享现实的分离 。因此,借助媒介可以构建积极的符号,在共享现实的心理机制下,促进共享文化和共享心态的形成 。上述发现对于理解社会文化的形成及其图景是有指导意义的 。
(作者杨一音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教授,闫玉荣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陈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 。本文改编自《青年研究》2019年第1期发表的学术论文《“社会人”象征意义的变迁——以小猪佩奇的传播为例》 。经作者认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