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分合格只不过是百分制诸多判定标准中的一种 , 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 它在中国成为统一制度也仅仅是 1977 年恢复高考后的事 。*
量化考试结果是近代才出现的评判方法 , 中国尽管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考试制度的雏形 , 但与之相匹配的评分制度始终未能得到发展 , 考试结果大多倚赖考官的主观判断 。与之相应的考试办法 , 是把测试科目分类 , 通过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来决定考生是否合格 。合格的科目越多就说明考生水平越好 , 如考察考生是否分别掌握了“六艺” 。
合格式测试办法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很长时间 , 其中一些测试曾被不明就里的后人误认为是评分法 , 如东汉实行过的“通五经” 。这种考试以口试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 考察内容为五经 。对于学生的考核以通经多少作为评判标准 。通四经者才能得到“郎中”的官职 , 未满四经者都不被允许做官 。
到了魏文帝时期 , 脱胎于口试的“五经课试法”出现 , 通五经者才有望做官 , 一经不通的学生会被开除出太学 , 遣回原籍 。通经如通关 , 层层递进 。但通经与否 , 只论表现 , 不看分数 。
在西方 , 评分制度也未能与趋于完备的学校教育共生共长 。直到 1785 年 , 耶鲁大学 , 彼时的校长埃兹拉·斯泰尔斯对接受考试的 58 名学生用分数进行了分级 , 20为最优 , 16 为次优 , 12 为差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公开发表 , 只是作为草稿出现在了埃兹拉校长的笔记中 。
最早公开提出对考试结果进行量化评定的是英国人乔治·费舍尔 。
1864 年 , 英国格林威治医学学校退休不久的校长乔治·费舍尔提出 , 通过收集学生在各科考试中的表现 , 经过比对对单科目进行评分 , 1 分为最高 , 5 分为最低 , 中间等级亦可以通过分数如 1/4、1/2、3/4 来去分小分 。这种被称为“Scale-Book”的评定方法并没有真正得到推广 , 但它依然被认为是日后出现的标准评分制的雏形 。
1910 年 ,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提出 , 对于测试结果有必要通过一个量化标准进行评定 , 即“教育测验” 。在此后的短短六年之内 , 桑代克和他的弟子们就成功将标准化考试推广到算术、语言(包括阅读以及拼写)、绘画等各个科目 。
这一阶段 , 随着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 , 计分测量被拓展到了智商评定等诸多曾经被认为难以量化的领域 , 五分制和百分制随之被广泛运用 。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西方的高等教育机构被引入到中国 , 五分制的计算方法也随之扎根 。1898 年 , 清政府制定的《京师大学堂章程》第二章《功课》第十七节中就首次使用了百分制 , 并明文将 60 分作为及格线 。不仅如此 , 该章程还提出将平时成绩纳入最终的综合分评定 , 堪称早期素质教育的典范 。
文章插图
京师大学堂在 1902 年招生考试时采用了百分制 , 此次招生首先是速成科 , 其中速成科又分为仕学馆和师范馆 , 图为 1903 年京师大学暑假仕学师范馆学生合影
但五分制在中国亦占有一席之地 。二十世纪初的燕京大学即是贯彻实施五分制评分制度的学校之一 。5 分对应满分为一百分 , 但从 4 分开始 , 每减少一个学分即对应卷面 10 分的分差 。学校规定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的成绩需在 2 分以上 , 第二学年结束成绩需维持在 3.5 分以上 , 否则将自动退学 。也就是说 , 考不上 85分的学生面临着被学校开除的命运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巴西黑人那么多,而阿根廷基本都是白人呢
- 北极星什么时候可以看见
- 适合什么肤质
- 平安普惠怎么抢额度
- 炉火纯青是什么意思 炉火纯青是什么意思解释
- 醉酒驾车交强险免赔吗
- qq相册回收站密码忘了怎么办 qq相册回收站密码忘了怎么解决
- 钉钉电脑版怎么开启关闭多画面
- 到底是考公难还是考研难,考研和考公哪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