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拉祜族的来历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人口41.147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

拉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拉祜族的来历

文章插图
拉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拉祜族的来历习俗
拉祜族的起源
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 。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 。该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 。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 。建国近半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拉祜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使拉祜族农村、城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拉祜族的社会历史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1954年6月16日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
拉祜族的婚姻
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拉祜族的男女青年一般从十五六岁开始就可以参加社交活动了 。其中,上山劳动、节日喜庆、婚礼寿辰等,都是青年男女们相识交友的好机会 。不同氏族的男女,只要年龄相近、双方情投意合都可通婚,不受辈份的限制 。男女婚前社交极为自由,每到夜晚,或在田野或在村寨中的空屋内,围着火塘,吹着“巴乌”或口弦,彼此表达恋情 。若是不同氏族的人聚会,双方都彬彬有礼 。男女定情后,男方请媒人携2~4对松鼠干巴和1公斤酒到女方家求婚 。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再送聘礼并彼此商订婚期和成婚方式(从夫居或从妻居) 。从夫居者,婚日由男方家宴请亲友并派人(新郎亦在内)去迎新娘,女方则请人陪送至男方家 。从妻居者,由女方家备酒请客,新郎在媒人陪同下到女方家行婚礼后即在女方家居住,时间1年至三、五年不等,也有长期居住的,在女方家劳动生产,享受儿子待遇而不受歧视 。按约定时间从妻居期满者,请亲友一餐酒筵,夫妇向老人表示一番谢意后,男方便可带领妻子回家或就在妻子家村寨内另立门户 。无论哪种成婚方式,婚后第一个春节,杀猪时要砍下一条腿送给舅子,舅于则要连续3年将年猪或猎物的脖项和4块糯米粑粑送给妹子,妹子收礼后再回赠6公斤酒 。离婚很少见 。恋爱经父母同意后,无论哪方变卦,都要由媒人出面罚处33两银子给对方,普遍改以人民币为罚金、婚后感情不好而提出离婚者,提出的一方同样按前述规定交罚金 。夫死,妻可改嫁,但原来家要索回6~8元半开的身价,由新夫支付;如有孩子,大的必须归原夫家,年幼的可随母去,但新夫须再付一笔身价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