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俞是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二 )


刺灸法应用
《灵枢·背俞》中讲完五脏俞命名、 定位后,紧 接着指出: “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 。气盛则泻之,虚 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可见,古人在五脏 俞应用上首推灸法,通过辨虚实,以灸法补虚泻实 。《素问·骨空论》曰: “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 者灸之”。腧穴即是疾病的治疗点,也是疾病的反映 点 。五脏俞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若有穴处内陷者,灸 之最宜 。
古代针具较为粗糙,针体较大,五脏背俞处又近 内脏,因而经有 “刺之则不可” 之说 [4-5]。然并非不能 刺,《素问·长刺节论》记有: “阴刺,入一傍四处,治 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在寒热病,病邪深入,伤及五脏时,针刺五脏之气在 背部的汇聚之处即五脏俞,使脏气汇通腹中,则寒热 邪气尽,并在出针时使穴处微微出血,则可以起到良 好的治疗作用 。
疾病诊疗
《素问·风论》论风邪伤人的各种情况,其中介 绍了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 者,后又讲到“肝风” “心 风” “脾风” “肺风” “肾风”,并指出 “风中五脏六腑 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的 情况,说明俞穴可以成为病邪入侵传变入里的途径 。《素问·举痛论》中指出: “寒气客与背俞之脉 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 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五脏俞 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寒气客之致脉涩血虚产生疼 痛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是阳中之阳,脏腑之俞注 于心,故按压心俞可以使心气外发,温气至而痛止 。《灵枢 · 五邪》 曰: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臂,取之膺中外俞,背三节之 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因肺主皮毛,司呼 吸,邪气客于肺,则可见皮肤痛等一系列的症状,此 时可去 “膺中外俞” 即中府、 云门等,此皆肺经的腧 穴,自可治疗本经所属病症 。又可取 “背三节之傍” 即肺俞,且在穴位处按压时有快爽感,则刺之 。
因而,既可以通过五脏俞 “视背俞陷者” “按之 快然” “按之则热气至” 等方法,观察穴位的特殊感 应,或皮肤色泽改变,皮下出现结节、 条索状异物感 或压痛等 [6-8],帮助诊断脏腑疾病 。《素问·调经论》 曰: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五脏俞同时也是 调理五脏气血、 五脏神 [9-11],治疗五脏病的重要选择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审其阴阳,以 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五脏在腹在里为阴,其气注于背为阳,选背部五脏俞治疗相应的内脏病 即是阴病治阳 。这也是《难经》中所说的: “五脏募 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 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因此,五脏俞作为五脏之 气转输汇聚之处,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都有重要 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王萌萌 胡怀珍 袁冉冉 王旭 袁青宝 常振燕 杨佃会【五脏俞是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