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而发热阐释三阳病发热

从“阳郁”的角度浅谈《伤寒论》三阳病发热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一共有100多条条文提到 发热,有些条文虽未言明发热,但实际也包含发热 的表现 。《伤寒论》中将发热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发 热、 身大热、 恶寒、 翕翕发热、 恶寒发热、 蒸蒸发热、 日哺潮热、 寒热往来、 烦热、 无大热、 微热等 。清朝 伤寒大家俞根初的《三订通俗伤寒论》称: “凡伤寒 病,均以开郁为先 。如表郁而汗,里郁而下,寒湿而 温,燥而清,皆所以通其气之郁也 。病变不同,一气 之通塞耳 。塞则病,通则安,无所谓补益也”。笔者从 中得到启发从 “阳郁” 的角度对《伤寒论》 三阳病发 热的病机加以阐释 。
太阳病寒邪束表,郁而发热
太阳病的提纲证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 强痛而恶寒”。因为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位表浅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 袭,为诸经之藩蓠 [1]。邪气侵犯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故首先表现为太阳病证,并以恶寒、 头项强痛、 脉浮 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卫外受寒邪所伤,肌表不固,失 去抗邪之力,风寒外邪侵袭,在于体表,使太阳经气 不利,卫气失于宣发,卫气郁滞与体表,以致营卫不 和,而出现发热恶寒、 头痛脉浮等症 。若寒邪较重,或其人腠理较密,则多呈卫阳郁闭,毛窍闭塞,肺气 不宣,津液不得外达玄府而为汗,故其发热恶寒必与 “无汗” 并见,此即太阳伤寒证 。若寒邪较轻,或其 人腠理疏松,则多呈卫外不固,营阴不得内守之象,多以阳伤为主,故其发热恶风多与 “自汗” 并见,此即太阳中风证 。恶寒发热是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即发热的同时感到恶寒,恶寒的同时又感到发热,常 常出现于寒邪侵犯太阳经的阶段,或者风邪袭表,营 卫失和,阳气郁滞,与风邪之气相搏、 运行异常而出 现翕翕发热; 或者寒邪束表,表闭阳郁,阳气不得宣 泄郁而发热 。
历代医家都把恶寒发热并见作为诊断表证的依 据 。在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恶寒与发热是两种性 质相反的的症状,似乎相互矛盾,但是发热是一个 过程,外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正邪抗争于表,肌 表失去温煦则恶寒,卫阳郁闭失于宣达而发热 [2]。尤 在泾《伤寒贯珠集》有云: “风为阳邪而上行,卫为 阳气而主外,以阳从阳,其气比浮,故热自发; 阳得风 而自强,阴无邪而反弱,以弱从强,其气必馁,故汗 自出” [3]。
阳明病热邪入里,郁而发热
阳明病是指外感疾病过程中,邪气传入阳明经、 腑,以致阳热充盛,胃肠燥热,经腑同病 。不得通泄,郁而化热 。其性质为里实证 。阳明病是外感病发展 过程中,正邪斗争最为剧烈的阶段 。阳明病以 “胃家 实” 为主要病机,即指胃肠的实证、 热证 。阳明为多 气多血之经,阳气旺盛,邪入阳明最易入里郁而化 热 。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故见身热; 热邪迫津液外 泄,故大汗出; 表邪已入里郁而化热,阳明邪热独 盛,故不恶寒,反恶热; 热盛血涌,则脉洪大,并鼓指 有力 。阳明和太阳、 少阳同为三阳证,发热是主要症 状之一,但阳明病的发热,既不同于太阳病的恶寒发 热,也不同于少阳的寒热往来,它是表邪入里,热邪 没有通道,导致热邪在里,郁而化热所致,具有但热 不寒、 潮热、 壮热等特征 。
1. 壮热 阳明病表现为高热不退——壮热 。壮 热是指患者高热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的情况 。多见于 “阳明病” 或 “气分证” 阶段,属于里实热证 。《伤寒论》248条曰: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 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原文中 “太阳病 三日,发汗不解” ,并非指表证未解,而是指病邪由 太阳转入阳明之候 。蒸蒸发热,是里热外蒸所致 。蒸 蒸发热是本证的关键,它与太阳之 “恶寒发热” 及少 阳之 “往来寒热” 大不相同 。蒸蒸发热为内热已盛,热邪无以外出郁而化热,反映于外,故临床当伴有汗 出、 不恶寒、 反恶热等症; 又因阳明里实,伴有心烦、 或谵语、 腹胀满、 大便不通等燥热结实之象 。张仲景 此时描述的蒸蒸发热与现在我们常用的壮热一词别 无二致 。此时发热的病机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 滞不甚,热邪郁闭在里没有出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