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下法治疗的疑难重病种( 二 )


5. 犀羚泻火汤 方药: 乌犀角 (冲磨) 一钱,羚羊角 尖 (磨冲) 六分,生石膏四两,生大黄三钱,上川连二钱,生黄芩三钱,银花一两,净连翅五钱,生山栀五钱,鲜生地黄一两,鲜石斛一两,鲜竹叶五十片,活水芦 芽五两 。熬水煎药,先服乌犀角、 羚羊角尖,冷开水 下,次服汤药 。主治痘疹不起,实火内结,痘难外出,大便不解,烦躁不安,神魂谵语,大渴引饮口角流涎 的痘疮实热险证 。
余无言所选下法方剂加减
余无言使用下法中常变通多端,下法与其他方 法并用治疗急危重症 。如有寒下之大陷胸汤加枳实、 白虎承气泻心方、 犀羚泻火汤; 下法与清热生津法同 用的白虎合增液承气汤加苏子霜方、 竹叶石膏汤合调 胃承气汤、 增液承气汤加葛根、 黄芩、 石膏、 白虎承 气增液汤加减等; 寒热并用的大承气汤加瓜蒌干姜 汤方、 大承气汤加桂枝、 蒌霜焦、 山楂、 姜制半夏、 大 黄附子汤合甘草干姜方、 附子泻心汤加葛根干姜方; 下法与调气法同用的大承气汤加青皮、 莱菔子、 调胃 承气汤加柴郁术金方; 下法与清热化痰法同用的豁痰 承气汤、 黄龙汤加瓜蒌、 莱菔子、 木通; 下法与消食 法同用之大承气汤加莱菔子方; 下法与化湿法同用的 大黄黄连泻心汤合三仁汤; 下法与解毒化瘀法同用的 红藤丹皮大黄汤; 表证与里证同解的麻黄桂枝各半 汤合小承气汤; 下法与辛凉清透之法合用的清凉承气 汤、 一解四清汤; 下痈疔法之痈疔百效丸 。
下法治疗疾病症状
通过对31例下法医案的数据整理,发现余无言 先生运用下法治疗的主要疾病症状包括胃部症状、 **症状、 二目症状、 手足及头项症状、 皮肤症状、 发热状况、 口齿症状、 鼻部症状、 大便、 小便、 腹部 症状、 神志状况等 。其中,二目长出现目睛发红,赤丝 缭绕,目红呆滞,手足头项则出现拘挛,角弓反张,皮 肤见红黑疹,神志见昏迷,症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 口干齿燥(16次) 、 高热(11次) 、 神昏谵语(9次) 、 大便不通 (18次) 、 小便黄赤 (8次) 、 口有恶臭 (4次) 等,可见治疗疾病之重,亦能说明余无言下法常救急 于危难之间 。
同时这31例下法应用病例中,涉及到大便不通的 案例只有18例,也由此可见余无言先生在判断使用下 法时,不是仅以有无大便硬为参考的 。吴又可 《温疫 论·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曰: “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 专为结粪而设也 。如必俟其结粪,血液为热所搏,变 证迭起,是犹酿病贻害,医之过也”。这点上余无言 与吴又可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
下法的用药及用量
乱世用重典,重剂起沉疴,余无言大黄最高剂量 为1两 (相当于31.25g),最小剂量为1.5钱 。其最高使 用剂量见于1例秋温昏谵腹满证,患者见口干齿燥,腹部大满而喘,按之如石,时或谵语,时或昏沉,舌 苔焦黄,以重剂大承气汤加青皮、 莱菔子主之 。又见 一患者,年46岁,就诊时见腹部满如覆釜,腹部高于 **约二三寸 。气息微喘,按之如石,满腹皆痛,口干 齿燥,舌苔焦黄,热度反而不高,谵语、 昏沉,间接发 作 。乃酒饱之后着凉拖延而致,余无言先生见患者 体质壮实,且腹部高于**,可以大下,乃以大剂量 大承气汤加青皮、 莱菔子主之 。病情危急,非重剂不 能起效 。
余无言下法时机选择
案1: 患者某,胃素不健,体质不强,表里津液不 足,受凉后突然患恶寒,四肢疼痛,唇齿干燥,乃以 桂枝麻黄汤解其表,再以小剂量承气汤和其里 。案2: 患者某,妇人年近六旬,体质素丰,又重感 风邪 。寒热未退,即又伤饮食 。因胸脘及腹均胀满,两胁亦膨,按之硬而痛,渐至不能平卧,挺胸伸颈 部,张口呼吸,此结胸实证也 。与以大陷胸汤加枳实 方,大挫其势,再以瓜蒌葶苈汤,肃清余孽 。以上两案,一是伤寒后有里实证,二是伤风后有 里实证,而前方先以桂枝麻黄汤解其表,后才以大承 气汤下之 。而第2个案例中虽然未见使用解表药,但 是仔细分析其记录症状 “胸脘及腹,均形胀满,两胁 亦膨,按之硬而做痛,渐至不能平卧,挺胸伸颈部,张口呼吸,此结胸实证也”,可知此证当表证已解,才 用下法,谨守病机,当下则下,也是余无言精准用下 法的前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