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证病、证、症分布特点文献研究

阳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之源 , 张景岳总结其为 “天之大宝 , 只此一丸红日 , 人之大宝 , 只此一息 真阳”。阳气充足 , 脏得温运 , 机能旺盛; 阳气不 足 , 温运失常 , 机能衰退 , 诸病丛生。“邪之所 凑 , 其气必虚 ”( 《素问·评热病论》 )  , 气虚日久 可发展为阳虚 , 阴虚日久可阴损及阳 , 再者 , 久病 及肾 , 肾为 “五脏阴阳之本”  ,  “五脏之阳气 , 非 此不能发”。综上 , 无论是临床实际还是理论分 析 , 阳气的盛衰变化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都有着 重要的影响 , 阳虚的病理状态在慢性病和疾病后期 中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研究通过统计文献中有 关阳虚的疾病、证型、证素、症状的频数及频率 ,  初步反映阳虚证的病、证、症分布特点 , 为后期阳 虚证量表的制作提供条目池 , 同时对临床辨证及用 药提供参考 。
1 资料与方法
1. 1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式
检索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 CNKI) 和 维普数据库 ( VIP) 2007 年 1 月至 2014 年 6 月有 关中医阳虚证的研究文献 。检索式: ( 主题 = 中 医) 并且 ( 主题 = 临床) 并且 ( 主题 = 证或分型 或证候或证素)。
1. 2 文献纳入标准
文献类型为临床研究 , 研究内容涉及阳虚证 ,  具有明确的辨证分型和 ( 或) 症状表现 。
1. 3 文献排除标准
排除综述、医案医话 , 重复发表的文献以 1 篇计 。
1. 4 数据规范及分析方法
中医病名、证型参照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 [1 ] 进行规范 , 对于无法规范的证型则按 原文保留 , 如 “肝胃虚寒 , 浊阴上逆证” ; 西医病 名参照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 十次修订本 ( ICD10) 》 [2 ] 和 《内科学》 [3 ] 进行规 范; 证素参照 《证素辨证学》 [4 ] 进行拆分 , 如 “脾 肾阳虚”拆分为病位证素脾、肾 , 病性证素阳虚 。症状规范参考 《中医主症鉴别诊疗学 》《中医临床 常见症状术语规范》 《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中医大辞典 》《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 》《中医 药学名词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等中医类辞典、术语规范著作、标准及各版本教材 共计 26 部 , 收集各个症状在上述参考书中的定义 ,  经研究小组讨论后对含义相同的症状进行归并 , 多 含义的症状进行拆分 , 最终形成规范、统一的症状 描述 。
采用 Excel 2010 建立阳虚证临床文献信息库 ,  包括文献的题录 , 中、西医病名、诊断标准来源、 中医分型、证素、症状 , 并对病名、证型、证素、 症状进行频数统计 。
2 结果
2. 1 阳虚证常见中医疾病分布情况
共计纳入文献 550 篇 。研究内容包含中医病名 的文献 355 篇 , 共计 111 种中医疾病 , 其中频数≥ 9 的疾病占全部疾病的 59. 38% , 具体见表 1 。
表 1 阳虚证常见中医疾病分布情况
病名 频数 百分比 ( %)
胃脘痛 39 6. 77
水肿 38 6. 60
泄泻 27 4. 69
心悸 26 4. 51
胸痹 26 4. 51
虚劳 19 3. 30
骨痹 18 3. 13
气喘 17 2. 95
消渴 16 2. 78
胃痞 13 2. 26
痹证 12 2. 08
癥积 12 2. 08
眩晕 11 1. 91
关格 11 1. 91
崩漏 10 1. 7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