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证病、证、症分布特点文献研究( 三 )


从阳虚的证型分布情况来看 , 脾肾阳虚、肾阳 虚证虽出现频数较多 , 但临床实际中阳虚证相关证 型较复杂 , 复合证型较多 , 如阳虚水停证 , 阳虚寒 凝证 , 阳虚血瘀证 , 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 , 脾肾 阳虚、痰湿瘀滞证。《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人生有形 , 不离阴阳”  , 理论上五脏六腑之气皆 可分阴阳 , 有五脏阳虚 , 就有六腑虚寒 , 故可分列 出不同脏腑虚实盛衰的证 。而实际上 , 作为以五脏 为中心构成的五个生理系统而言 , 脏腑互为表里 ,  相互影响 ,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及诊断治疗上 都难以截然分开 。
从阳虚证的证素分布情况来看 , 肾、脾、胃、 心、肺是其主要的病位证素 , 兼夹的病性证素中水 停、血瘀最多见 , 其次是寒、痰、湿、气滞等 。综 合证型及证素分布情况可以看出 , 脾肾阳虚、肾阳 虚、脾胃阳虚是机体久病后的常见状态 。肾与脾分 别为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 , 盖命火生脾土 , 脾胃的 腐熟运化 “全赖肾中之一点真阳蒸变”( 《张聿青 医案》 ) ; 脾阳不足 , 化源不继 , 肾气不充 , 故脾 肾阳虚常相兼出现 。此外 , 阳虚阴盛 , 阴盛则寒 ,  阳虚则阴无以化 , 导致水、湿、痰、瘀、寒等邪从 内而生 , 故在临床上阳虚常伴见水停、血瘀、寒、 痰、湿等实邪 。
阳虚证常在气虚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然其症 状在虚的征象中必有寒的表现 , 即阳虚则寒 。从阳 虚证的症状分布可以看出 , 出现频次较多的症状既 有四肢厥冷、经常畏冷等虚寒表现 , 又有倦怠乏 力、神疲等气虚表现 。此外 , 在本研究 285 个症状 中出现频次较低的症状多种多样 , 可见于多种不同 的证及疾病中 , 这与前述阳虚证的疾病分布情况相 符 。当机体存在阳虚的病理基础时 , 其衍生出来的 变化常受到机体差异、疾病特异因素的影响 , 如阳 虚可致气化不利或温气不行 , 气化不利 , 水湿泛 溢 , 可出现水肿 , 水饮凌心 , 则见心悸、气喘; 阳 虚温气不行 , 血行凝涩 , 可致月经推迟、月经紫 暗 , 甚则血溢脉外 , 发为皮肤紫斑 。
综上所述 , 阳虚证分布广泛 , 可见于各科慢性 病及疾病后期 , 阳虚的病理状态在慢性病和疾病后 期中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阳虚多兼夹水停、血 瘀、寒湿、痰浊、气滞等实邪 , 除虚寒表现外 , 还 可因虚致实而各具特征 , 因此 , 在慢性病的临床诊 疗中 , 在辨明病机的同时还要时刻顾护阳气 , 慎用 大量杀伐阳气之品 。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林雪娟 万信 李灿东 甘慧娟 闵莉 俞洁【阳虚证病、证、症分布特点文献研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