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温法运用之常与变( 二 )


3. 虚实夹杂证 由于先天禀赋、 后天调养等多 种因素影响,临床所见多为虚实夹杂证 。虽然症状复 杂,但若能领悟以上所述虚证和实证的温法运用,则 虚实夹杂证只是虚实两者的变化组合 。若从祛邪而 论,有温散、 温利、 温化诸多变法,若从补虚论,亦有 温补变法 。
3.1 温散变法 《金匮要略·痉湿暍》篇中治疗 风湿相搏有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三方 。桂枝附子汤和白术附子汤均为治疗表阳虚,风 湿相搏之证,但桂枝附子汤主治风气偏胜,白术附子 汤主治湿气偏盛,甘草附子汤则治疗表里阳气俱虚 的风湿相搏之证 。三者根据阳气亏虚的不同程度和 病邪的特点组方,其组成看似不同,但均意在助阳而 散邪,以微微汗出为取效之关键,其实均为温散之 变法 。
又如治疗水饮病气分以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 旋杯,水饮所作” 为表现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 子汤,治疗里水的甘草麻黄汤和水病脉沉的麻黄附 子汤,诸方虽组成不同,尤其甘草麻黄汤与麻黄附子 汤仅差附子一味,都有通阳、 温阳而散寒行水之意,亦均为温散之变法 。
3.2 温利变法 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为水脏,脾肾二脏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密切相关 。若二脏阳气 不足,功能失调,则易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发为水湿 痰饮病证 。治疗时不能单纯治水,当以恢复脏腑功 能为要 。如同为治疗 “短气有微饮” 的苓桂术甘汤和 肾气丸,若中阳不运,则从健脾利水的苓桂术甘汤,若下焦阳虚,则用温肾化水的肾气丸 。若因下焦阳 虚,水气不行导致下寒上燥,小便不利,可取栝楼瞿 麦丸治疗,其实质亦是肾气丸之变方 。
3.3 温化变法 此法在上焦除治疗肺虚水停而 表现为 “咳逆倚息,不得卧” 的小青龙汤外,在胸痹 病中,运用尤有特色 [4]。盖胸痹其本在上焦阳虚,其 标则在阴邪上乘,阴邪一为寒邪,一为水湿痰饮 。故 温化变法以助阳为本,化邪为标,阳足则阴邪易化,若单纯祛邪而不助阳,则病虽暂愈必复发 。如以 “喘 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为表现的典型胸痹以栝楼薤白白酒汤即可治之,此 方以白酒通阳,薤白疏滞,栝楼开胸涤痰,在此基础 上,若出现 “不得卧,心痛彻背” 的症状,则痰涎较前 壅盛,故加降逆逐饮的半夏,合为栝楼薤白半夏汤 。若出现 “胸痹缓急者” ,较栝楼薤白白酒汤证阳更虚 而兼有饮滞,故用薏苡附子散,大附子温阳,薏苡仁 除湿宣痹 。若有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表现,此时阴 寒痼结,阳虚已甚,非薤白白酒所能治疗 ,故以乌头、 附子、 干姜、 蜀椒等大辛大热之药组成乌头赤石脂丸 峻逐阴邪 。
在中焦,若是妊娠脾胃虚寒、 饮邪中阻、 胃气上 逆而 “呕吐不止” 可取半夏人参干姜丸疗治,若中焦 虚寒,水饮内滞的 “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可 取附子粳米汤治之,若以虚寒为甚而见 “心胸中大寒 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 下痛而不可触近” 则用大建中汤治疗 。
兹将温法之运用归纳如表1 。
表1 《金匮要略》中温法运用归纳
正邪 温法 特点 代表方
邪盛则实 温散 邪在表 麻黄加术汤
温下 邪在里 大黄附子汤
温利 邪在里 五苓散
温化 邪在里 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
精夺则虚 温补 固摄失职 黄土汤,柏叶汤
温煦失常 甘草干姜汤,四逆汤
推动乏力 黄芪桂枝五物汤
虚实夹杂 变法 温散变法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