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及其临床应用( 二 )


2 实事求是,究疾病之本质
从古至今,凡医之大家无一不具有实事求是的 精神 。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环境特点,而疾病正是 与这种特定的环境特点紧密相连 。西汉末年 ,“其 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而伤寒其病 病势急、症状重、患病范围广,更像是严重的传染 病,面对这种新的大型传染病,张仲景抓住其核心 病机、总结其传变特点,博采众方,并创新性地运 用到疾病的不同阶段,创六经辨证而书 《伤寒 论》 ; 金元时期,战乱纷繁,百姓流离失所而饱受 饥荒之苦,气血生化乏源,故李东垣提出 “内伤 脾胃,百病由生”而成 《脾胃论》 ; 明清时期疫病 流行,时人多感温热之邪 ,“温病学派”应运而 生,并有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外感温热病 。纵观古代名医,他们无不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前 人的著述,对当下之疾病本质进行深入探究,并且 动态地把握疾病不同阶段的核心病机,进而创立出 新的辨证系统,以指导临床实践 。
同理,现代背景下的疾病特点势必与古代有很 大的差异,我们也应具体分析,对疾病进行重新考 虑和定性 。比如糖尿病,传统认为属于 “消渴” 范畴,其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典型症状是 “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 。然 而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诊断技术的进 步,以及治疗上的早期干预,现代糖尿病临床上典 型的 “三多一少”症状并不多见,早期 2 型糖尿 病更多地表现为超重或者肥胖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 现,用传统的 “三消”理论去指导临床,降糖效 果并不理想 。因此,对疾病进行重新的分期、分 类、分证,重新分析各个阶段的核心病机十分必 要 。回溯经典 ,《素问·奇病论》载 : “此五气之 溢也,名曰脾痹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 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 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 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我们引入 “脾瘅 ” “消瘅”理论,认为 2 型糖尿病是从脾瘅 发展到消瘅; 基于临床实践,将糖尿病的自然演变 过程分为郁、热、虚、损四个阶段,在每一阶段又 可以细分为不同的证型以具体地指导临床 [4 ]。如 此,对糖尿病的认识就不再局限于某一阶段,而是 时空的、动态的、全面的 。
不仅糖尿病如此,很多疾病也面临同样问题 。比如,高血压病中医以 “眩晕”论治,但很多高 血压病患者并无眩晕症状,未必都属肝阳上亢 。具 体而言,高血压病可由多种病机导致,在治疗上也 应当根据不同分期、分证而投以不同的方药 。我们 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高血压病的病机有 “寒、 热、水、痰、瘀、革”六种类型 [5 ] ,而非仅因肝 阳上亢所致 。此外,针对高血压病发展的不同态 势,也应分别给予不同的治法 。早期脉挛急,病在 气血; 中期脉痉僵,病入络脉; 晚期脉闭塞,病及 脏腑 。故而早期当以调和气血为要,用丹参饮之 属; 中期当以软脉活血为要,用桃红四物汤、地 龙、水蛭等; 晚期当以掘脉化瘀为要,用大黄?虫 丸等 。实事求是,按照不同病机,分期、分证具体 辨证施治,不一概而论,选方用药方能一针见血 。
3 与时俱进,借科技之东风
中医思维是随着时代的推动不断发展的,中医 人的思辨之路也应当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推进 。正如司马迁在 《史记》中所言 : “夫圣人者,不凝 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作为现代中医,在科学 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当具备与时俱进 的中医思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