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佩奇的鬼故事 社会人小猪佩奇( 二 )


网友p图 。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猪佩奇被塑造为“社会人”进而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中,“小猪佩奇作为社会人”的意义开始发散,这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结构也开始分化重组 。
在文本分析中 , 我们发现“小猪佩奇社会人”不仅包括小猪佩奇的表情包、奶片、纹身贴、周边产品等能指,还包括汽车、奢侈品、纹身(风格夸张凶猛)等,以此指代“有物质基础的人” 。同时,超过一半的样本只包含小猪佩奇的表情、奶片、纹身贴、周边产品等能指,以此指代社交媒体中“占用时间、空和关注度等媒体资源的人” 。
“我是社会上的佩姬 , 没有多少帅字 。”“自从有了社会人专属的壁纸,老师和同学们看我的眼神都带着一丝敬意”;“小猪佩奇的小手表和纹身贴 , 一个妥妥的社会人”“被网友笑死#小猪佩奇的社会人#我们离社会人只有一个小猪佩奇的手表” 。这些都成为“小猪佩奇社会人”的“旧功能新形态”或“新功能新形态”这一符号的典型表达 。
然而,符号分解、剥离和再应用的社会心理机制,或者说“心理游离”,不仅与当前媒介社会的走向有关,而且对个体的社会化和现代性也有影响 。
两位用过“小猪佩奇社会人”这个符号的受访者分别表示 , 对上一个很反感 。地理上没有攻击东北老爷爷,就是感觉手臂大,但是小猪佩奇还行 。加上小猪佩奇,感觉不是我以前说的社会人,是那种纹身,或者黑社会大哥,佩奇感觉更是调侃和开玩笑 。”“如果接触的频率足够高 , 以后会用更多这样的词 。"
可以看出,在这种心灵理解异化的过程中,人们在更广的范围内使用“社会人”这一符号 , 界限更加模糊,对“社会人”的态度更加宽容,从而弱化了对其旧的符号表征的否定态度 。
“小猪佩奇社会人”构建的共享现实
“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了”,“这只能说明你赶上那个梗了” , “我们都做了同样的事情...并且感觉和大家更亲近了”,“没必要去深究别人的意思”——在采访中,很多受访者都经历了这个使用的过程,这与理性思维引导的符号意义的确定先于使用行为的路径不同 。
根据被采访者的描述,我们认为“小猪佩奇社会人”这一符号的转换,是公众在一种模糊的情境中,参照他人的行为,满足相关的动机,以实现自己内心心理状态的分享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小猪佩奇的社会人”脱离了原有的语境 , 从而成为一种娱乐和时尚的象征,甚至通过构建人际联系给用户一种归属感 。同时,这个符号因为被简化为更抽象、更直接的意义而被进一步复制和传播 。
不管你之前怎么理解“小猪佩奇社会人”,人们用了之后都会认同传播的解释,并坚持认为这是他们最初的认知 。这种在传播中形成的,与受众共享的现实 , 被固定为信息传递者的记忆和理解,即“言而有信”的现象 。
而网络媒体以“言而有信”的模式,为“小猪佩奇社会人”这一符号的复制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宽松、更为广泛、更为明显的环境 。在使用“小猪佩奇社会人”时,人们主要指三个方面:该符号在网络语境中有各种适用情况,其边界不明显 , 对现有群体规范的负面影响不大;这种符号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人们倾向于选择加入这种娱乐;符号本身的意义是如此模糊 , 以至于信息传递者在使用前无法准确识别,反而在使用时完成了对符号的仪式化解读 。
受访者解释 , “就算不知道梗,也可以在网上发帖,因为网上发帖不是针对他(传统关系/老师)一个人的 , 他不会去想 。”“网络环境和社会现实环境的差距 , 人们在虚拟环境中的言语会更加随意和清新 。”
此外,网络媒体资源的可获得性和文化属性使得共享符号淡化了物质意义 , 从而凸显了文化乃至心理内涵 。因为小猪佩奇的表情包,贴纸,手表,周边产品等等 。,这个“小猪佩奇社会人”的符号廉价易得,各种物质层次的人都可以使用,使用方式也大多不与外界物质挂钩 。
研究发现,不同物质文化水平的受访者对“小猪佩奇社会人”这一符号的使用具有超越阶级界限的“共享”想象;并且不同于网络中的暴力,不同物质文化层次的用户表现出更多的包容和接纳 , 从而加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
一位受访者说:“如果你用小猪佩奇的,有可能医生的家人也是这么说的吧?可能小学学历也是这么说的 。各种层次各种风格的人都会说这些话 。他并没有特指某一种行为或者某一个特定群体,所以我觉得他并没有受到特别的褒贬,只是一个好玩娱乐的产物 。你说他不好 , 却看不出有多坏 。你说他好,他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