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佩奇的鬼故事 社会人小猪佩奇( 三 )


这种“分享”来自于“心理隔离”的机制 。“心理区室化”就是把引起矛盾感的事物分成两类或两类以上(例如物质区室化和精神区室化) , 从而赋予它们不同的属性和运作逻辑,分别对待 。
一般来说,无论物质水平高低,精英文化视角的人都会对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持相对消极的态度 。比如曾经代表“社会人”的符号——“大金链”、“社会哥”、“黑社会”,都被人们消极持有 。
但以“小猪佩奇社会人”的使用为例,通过“心理隔离”,人们已经超越了为自卫目的而建立的“物质-文化”的思维模式,达到了“共享现实”的状态 。这有助于个体在“物质-文化”的逻辑下减少冲突、反抗和暴力,实现媒介社会中的心理平衡 。也有利于社会成员在网络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 , 找到更多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达到尽快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目的 。
深度访谈“物质-文化”模式中呈现的“共享现实”的对象 。图片来自作者论文 。
在日益媒体化的社会背景下 , 越来越多的媒体符号被赋予了社会意义 。在“社会人”的象征表征从“大金链”、“社会大哥”向“小猪佩奇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其象征意义和寻求过程更为抽象 , 其背后有一个社会心理机制 , 即心灵与认识和分享现实的分离 。因此,借助媒介可以构建积极的符号,在共享现实的心理机制下,促进共享文化和共享心态的形成 。上述发现对于理解社会文化的形成及其图景是有指导意义的 。
【小猪佩奇的鬼故事 社会人小猪佩奇】(作者杨一音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教授 , 闫玉荣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陈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 。本文改编自《青年研究》2019年第1期发表的学术论文《“社会人”象征意义的变迁——以小猪佩奇的传播为例》 。经作者认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