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原本出伤寒

众所周知,《金匮要略》 是杂病证治的专书,它和 《伤寒论》 原为一书 。前人曾说,不擅治伤寒者,必不能 治杂病,即六经证治对杂病仍然管用 。但是,如果要进 一步追问,《金匮要略》 和《伤寒论》 到底内在的联系是 什么 ? 《金匮要略》 的杂病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格局? 也许深入思考的人不多 。其实,清代莫枚士在《研经 言》 中已经明确指出 :“所谓伤寒杂病论者,为伤寒中之 杂病说,非为一切杂病说 。丹溪谓《金匮要略》 为论杂 病之书,以示别于 《伤寒论》 似也 。抑知《金匮》 即论伤 寒中杂病,非论一切杂病乎?” [1 ] 莫氏看问题确实独到,只是这样的见解并没有引起后人足够的重视 。本文对 此稍加议论,抛砖引玉 。
《伤寒论》 也好,《金匮要略》 也好,均非理论性的 专著,而是一定时期临床实践的如实记载,成书以后被 不断编次,流传至今 。对于一本书,当你在不知其详细 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孤立地去读的时候,也许不容易看 懂 。同时,为了深刻理解整本书的内容也需要建立一 定的参照系,这包括各方面的相关知识,也不排除现代 疾病学方面的知识 。这样,也许我们才算有了理解原 文原意和识别原文表达真伪的可能性,我们才有可能 站在一个更高的境界,真正来掂量一本书的份量 。要理解杂病原本出伤寒,当然先要思考伤寒究竟 是什么? 一般伤寒作为一个病证的概念被广泛地运 用,并且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理解 。如果从具体疾病 的角度,把伤寒主要与流行性出血热对照联系,很清 楚,引起出血热的病原是一种泛嗜性病毒 。病毒直接 侵犯、 破坏了全身微小血管的内皮,造成了身体各器 官、 组织的肿胀、 渗漏,甚至出血,特别是在黏膜比较丰 富的部位,如消化道、 呼吸道及眼部病变尤为严重 。基 于这样的一个病理基础,该病的并发症在一般传染病 中也是最广泛的,几乎涉及全身所有的系统,所以该病 的临床表现也最丰富多彩,轻重缓急各不相同 。所幸 该病的死亡率没有鼠疫那么高,当然病变的程度也并 非伤风感冒那么轻浅 。由此该病给医者提供了临证治疗、 观察和总结的平台 。所以从这个角度也许可以说,正是该病的临床诊疗实践成就了 《伤寒杂病论》。
主要从一个病以及这个病的并发症的应对来理解 六经和杂病,这样《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 的证治内容 在临床上就容易坐实,原文的描述也不再抽象而难以 理解;而且不仅伤寒与后来的温病容易统一,即便外感 和内伤也趋向一致了 。如果充分注意到杂病与伤寒的 紧密关联,就容易理解六经证治是伤寒杂病共同的基 础,并非六经辨证仅限于伤寒,而杂病则要用脏腑经络 辨证了 。以此为基础,由辨证到对症,再到辨病,这样 中医与西医互相融通,中医药临床治疗的原理和规律 也容易被世界所理解和接受 。
1 杂病与伤寒证治的主次
伤寒在前,杂病在后 。伤寒的一般规矩是主要的,如 “可与不可 ” “逐日治法” 及六经辨治等,因为它提示 的是基本方法;杂病的各种应对是次要的,属于各种比 较特殊的并发症的处理,展现的是临证的变通 。原来 《伤寒杂病论》 作为一本书,这样的主次关系也许更加 容易明白 。
六经病证与杂病证治原来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 面,立足点是在伤寒病。《伤寒论》 提供了六经证治的 基本方法,《金匮要略》 侧重于整个疾病过程中的伴随 症状的处理 。从现代医学知识的角度思考《金匮要略》 中杂病证治的内容,可以作如下的展开和联系:①痉湿 暍病与脑、 神经系统等的病变;②百合狐惑阴阳毒病与 热病恢复期、 咽喉、 眼部及斑疹的病变等;③肺痿肺痈 咳嗽上气病与呼吸系统等的病变;④胸痹心痛短气病 与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等的病变;⑤腹满寒疝宿食病与 消化系统病变、 急腹症的发病等;⑥痰饮咳嗽病与呼 吸、 消化、 循环系统的病变及胸腹水的产生等;⑦消渴 小便利淋病与泌尿、 循环系统等的病变;⑧水气病与泌 尿、 循环系统等的病变;⑨黄疸病与肝脏损害等;⑩惊 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与出血等的病变;? 瑏 瑡呕吐哕下 利病与消化、 循环系统等的病变 。古今的临床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进行对照,尽管不能够完全对应,对照将有 助于我们思考和认识问题,而对照本身并不是最终 目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