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法远离灰色心理( 二 )


(8)痴呆
这是慢性脑损伤的症状 。患者智力和记忆力明显下降,丧失了正常的理解、判断和计算能力 。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增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
与此同时 ,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阿尔茨海默病与抑郁症、吸毒、自杀以及受重大灾害影响人群的心理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 。心理健康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造成或加重贫困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数据,与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相关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20%,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 。预计本世纪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将更加突出 。
小心心理咨询的误区
如今,很多不把情绪问题当回事的人 , 已经意识到自己有心理疾?。邢蛐睦硪缴扒蟀镏挠?。但是,很多人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局限,对心理学家也有一些曲解,以至于“心理停滞”无法很好地解决 。
误解1:看精神病医生是可耻的
心理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它仍有一种神秘感 。问诊者环顾四周 , 鼓足勇气走进诊室 , 在医生再三保证后,愿意倾吐心事 。还是绕了一大圈,才暴露了真实情况 。因为在很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往往害怕被别人认为是精神病或者被当成怪人 。咨询就是在隐私或者思想道德素质上有问题,表现出情绪上的困顿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因此,许多人宁愿遭受精神痛苦 , 也不愿去看医生 。
其实,人们眼中的心理障碍和“隐私”,往往是大众在医生眼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症结 。医生不会取笑你,也不会保守你的秘密 。因此,咨询师放下包袱,充分信任医生,是诊疗的关键 。在心理学领域,经常引用一个故事:当一对年轻的西方男女在约会时,男人迟到了 。当被问及原因时,女方不仅不怪陈看心理医生耽误了他的时间,反而更欣赏他,因为一方面说明他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他有向上的精神和改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他不想在混乱中浪费生命 。在中国,同样的情况 , 女方可能会猜测男友是不是精神病人,他会不会继承遗产,我是不是应该和他谈谈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认知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
误区二:把心理学当成“算命”
有一个故事 , 两个很久没见面的老同学偶然相遇 。其中一个知道另一个是心理学家,所以要求他弄清楚自己现在在想什么 。其实很多问询者都有类似的心态 。他们不愿意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内心活动 。在他们看来,反正你是心理学家 。简单来说,你应该能猜到我心里在想什么,不然你就无能了 。但是心理学家不是算命的,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功能,能看透人的内心世界 。他只应用心理现象和规律,合理分析咨询师提供的足够信息(病史),然后进行认知、行为和心理治疗 。提供详细的病史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一起找到疾病的症结所在 , 保证医生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否则治疗就会反其道而行之 。
误区三:对心理咨询期望过高
很多问诊者把心理咨询神化,好像心理医生就应该像锁匠一样无所不能,无所不能 。什么样的“心结”一下子就能打开,而且他们经常来看病一两次,没有达到想要的“晴天空万里”的心态 , 就没有下文了 。其实心理咨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 心理干预是一个非常艰难且漫长的治疗过程 。心理疾病往往与咨询师的性格息息相关 , 就像一座被封存已久的冰山,没有强烈的求助和求变的欲望,没有与之抗衡的永久决心,很难融化冰雪,所以来咨询时,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
误区四:把自我提升的责任推给医生
一些问诊者将心理学家视为“救星”,将自己所有的心理“负担”都抛给医生,认为医生应该不用思考、不用自省、不用努力、不用负责 , 就能一一解决 。在综合门诊,是指患者看病、医生诊断、开药 。所有的决定都是医生做的,患者绝对服从和配合 。所以很多问诊者自然会把这种模式带到心理门诊 。要知道心理医生只是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改变认知、帮助咨询师人格成熟的作用 。此外,询问者面临选择 , 无法做出决定 。当医生被期望帮助咨询师下定决心时,他应该明白医生和咨询师是不同的独立的人,他们的价值观与咨询师完全不同 。医生无权将自己的价值观、好恶强加给咨询师 。只有一个“救世主”,那就是自己 。只有改变自己,征服自己,再重塑自己,才能最终超越自己 。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是推卸责任的表现,只会一事无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