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日夜译文 正月十五夜原文及翻译


正月十五日夜译文 正月十五夜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 , 玉漏莫相催 。
翻译
正月十五之夜,到处灯火灿烂 。城门打开铁锁,红光辉映石桥 。马蹄踏过处,尘土飞扬 。歌女花枝招展 。边走边唱《梅花落》 。禁卫军特许通宵欢庆,计时器不要紧催天亮 。
《正月十五夜》注释①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 。特指上元节的灯景 。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银花,金窗玉槛”
②星桥:星津桥 , 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 。”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 。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 , 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 。
③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 。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 , 任平民百姓通行 。
④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
⑤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
⑥游伎:歌女、舞女 。一作“游骑(jì)”
⑦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 。《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
⑧落梅:曲调名 。
⑨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 , 汉代置 。《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 , 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
⑩不禁夜:指取消宵禁 。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 , 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 。一年只有三天例外 , 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
《正月十五夜》赏析这首景色诗是诗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诗歌比赛中的夺魁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崇的佳作 。诗中描写了洛阳市民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 。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 , 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 。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反映了诗人非凡的艺术才能 。
正月十五日夜译文 正月十五夜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正月十五夜》创作背景据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载:武则天时,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灯,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观灯者人山人海 。文士数百人赋诗纪事,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 。然而 , 郭、崔二人所作,人们早已淡忘,唯有本篇传诵不绝 。
苏味道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居洛阳次北宣风坊 。此诗大约作于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705年),描写的即是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的景象 。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
《正月十五夜》作者介绍苏味道(约648~705年) , 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 。九岁即能成诗,二十岁中进士,后任成阳尉 。深得吏部侍郎裴行俭器重 , 两次以书记之职随其征讨突厥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出为集州刺史,不久官拜天官侍郎 , 圣历初年官至宰相,颇得武后信任,共三次出任此职 , 前后共计七年 。
由于武后执政时期吏治严苛,苏味道为官处事小心翼翼,有人蔑称其为“苏模棱”,后还因此得成语“模棱两可” 。中宗复辟后 , 因其曾依附于张易之兄弟,被罢黜宰相之职,贬为眉州刺史 。五十八岁时卒于四川 , 后于栾城苏邱安葬 。身后有一子留居眉山,其后代中以“三苏”最为出名 。
【正月十五日夜译文 正月十五夜原文及翻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