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现状的思考( 二 )


2. 症状量化的规范化研究 对于症状量化的研 究也是今后中医症状规范化的重要工作之一 。同一个 症状往往会因病情的轻重不同,而在程度上存在较 大的差异,这就提出了症状的量化问题 。朱咏华 [2] 在 研究病证规范化时提出,每一症状对各病、 证的诊断 意义,并不是一个症对一种病或一个证的简单关系,而是一个症状对多种病、 证具有不同的诊断价值,每 一病或证的诊断往往需要根据多种临床表现才能明 确 。为了提高临床辨证和辨病的诊断水平,应当明确 每一症状对有关病有关证的诊断贡献度,即应当将 各症与病、 证之间的诊断关系进行计量刻画 。如有研 究者 [20-22] 用轻、 中、 重来区分疾病的不同程度,或用 0,1,2,3分别代表症状的无、 轻、 中、 重,也可以用5 分法或10分法,让患者依据自己的感受打分 。另有研 究者 [23-25] 在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研究中,采用国 际上通用的一些量表,对患者的疲劳、 抑郁、 焦虑等 症状的特点、 严重程度及中药疗效进行量化评定 。李 联社等 [26] 制定的中医症状计分法的诊断评分标准,较现行的定性法及定量化方法更具客观性,使之适 用于任何症状,并能够规范化 。王天芳等 [27] 从具体症 状入手,归纳出症状计分法的诊断标准,经完成初步 方案,并实际应用,证明其切实可行,并查阅了现有 中医症状定量法的资料,研究制定出中医症状计分法 的诊断评分标准,另如李联社等 [26] 在异地观察了460 例病例,在其本地观察了478例病例,证明其切实可 行、 易于掌握、 便于实施 。将此方法在本地及异地应 用和现行的定性方法及对一证一病而特设的定量法 进行比较,充分显出其优越性,从而为中医病证的规 范化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王天芳等 [27] 认为,症状的量 化研究可从4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查阅大量的医籍 文献资料,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整理; 二是广泛收集临 床医师的实践经验; 三是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己知 病例进行回归分析; 四是对初定数据进行大批量的 临床验证,进行调整和修改 。
可见,近年来中医界的研究者们将国际上通用 的一些量表应用于中医的临床研究中,并初步开始了 一些与中医症状、 证候有关的量表制订工作,以期对 某种症状、 证候的诊断与严重程度作出评定 。这些工作对于中医药研究和证、 症的规范化、 标准化起到了 积极的促进作用 。
目前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学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目前对中医症 状规范的基础还很薄弱,远未成熟与完善; 加上现代 医学在国内的高度发展,使中西两种医学体系随着各 自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二者相互渗透与矛盾 。中医症 状的规范化研究目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跟临床实 际结合起来,发现目前研究工作,远远不能满足临床 实践的需要,并且存在不少问题 [1,28-31]。
1. 缺乏统一的标准 首先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 来看,不同的部门所制定的原则、 标准、 教材等,如 国家行业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 中医药行业 标准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指导原则》以及各大出版社所出版的五花八门 的各类中医药词典或参考标准以及现阶段出现越来 越多的不同版本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由于 其制定的部门不同,专业角度的不同,故其制定的标 准、 原则或参考书中的具体内容将会有很大的出入,这对中医古代文献及临床实际开展症状的规范化研 究雪上加霜,导致今后研究工作的难度加大,给研究 者们带来更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32-33]。
2. 各家之言的盛行 由于中医症状表述的自身 规律与特点,使从古至今,很多先辈及当今学者对中 医学的病、 证、 症等基本概念未完全统一,加上当今 对中医症状概念定义的混乱,现实的复杂和当今约 定的含义并未被多数学者所掌握,或即使承认也远 未惜守,如众多文献研究 [8,10,12-17,24,33] 通过对不同疾病 间的文献报道进行研究后发现对同一种疾病,不同 研究者所参照的疾病诊断标准不统一,加之临床医 家多以个人经验作为自拟标准进行相关研究,致使临 床和科研过程中带来了更多的不规范,加大了中医事 业推广的难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