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现状的思考( 三 )


3. 中西医体系的差异 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 为了使研究的整体思路与框架看起来更加明确而主 张直接采用西医病名,从而出现许多具体研究思路 和专业内容,尚未取得广泛共识和理解 。如功能性胃 肠道疾病或免疫性疾病,虽患者各项理化检查指标 并未发现阳性结果,但依据中医 “见微知著” “以外 揣内” 的思维,通过辨证论治来解决患者疾苦 。这就 提示我们将古人积累的证候特征和现代医学检测仪 器、 化验指标有机结合,开展具有现代化、 客观化、 标准化的辨证体系,对扩大和延伸中医辨证论治的 手段方法 [34]。
4. 发展思路的不一致 由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 原因,加上当今医家的不同经验认识、 应用习惯及对 病、 症、 证的不同表述方式等,有学者主张中医病证 不必像西医那样走循证医学的规范研究,认为开放 自由式的研究才能体现出中医的特色 。但是这些学 者往往忽略了当今医学的发展趋势,通过走循证医 学模式,才能使中医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才 能够使中医走向世界 。
5. 理论依据的科学性不足 目前有些规范化研 究的标准当中,多种疾病中医症状及证候的诊断标 准的建立仍以历代文献描述和专家经验为主要参考 意见,虽不乏深厚的实践积累,但终究带有一定程度 的主观偏倚,缺乏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技术和数理 统计学的支持,并且各标准之间仍然存在着疾病的 临床主要表现、 证候分类等具体内容存在明显差别,使疾病症状和证候的诊断标准不够统一 [35]。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应重点问题的应对方案 对中医病证的规范化研究,虽存在诸多的历史 及现实难题,但不应知难而退,而是要在认真总结经 验的基础上,提高研究者的专业知识水平,继续进行 积极的探索,最终总结出高水平成果 。
1. 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该统一步调 国家各主 管部门之间应该相互协商、 统筹安排,正确部署与组 织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矛盾 。定 期召开全国性各类专业学术研讨会,开展各类专业 学会内部及专业之间充分讨论交流,进一步统一相 关领域知识的认识,以利于正确地加快研究进程和 规范化成果的推广应用 。
2. 宏观设计,统一规划,确立原则,突出特 色 虽然每一具体病、 证的诊断标准可以分批制订 和颁发实施,但病、 证体系的建立则应总体完成 。朱 文锋等 [1,2,28] 认为,中医的病名诊断应当以中为主,能 中不西; 病、 证、 症名应当充分体现汉字的含义,应与 中医基本理论相应一致; 骨伤科等疾病已采用现代 解剖名称命名,而与西医病名相同,对此应有统一的 认识和处理意见 。3. 继承中应有新的发展 科学研究是创造知识 和整理、 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过 程 。故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与思路,探索中医症状信 息量化分级,有利于中医病证的研究 。如王天芳等 [37] 主张建立在群体调查基础上的统一的症状量化分级 标准,强调应借助专家调查等形式,确立量化分级标 准,并通过临床大范围、 大样本的实践,使其逐步完 善,同时指出症状的量化应与四诊的客观化研究成 果相结合 。
讨论
综合以上研究表明,症状规范化研究是当今中 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这些规范化研究后所得出的标准当中,许多疾病的中医症状及 证候的诊断标准仍以历代文献描述和专家经验为主 要参考意见 [36-37],这种制定研究方法虽不乏深厚的 实践积累,但终究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偏倚,缺乏现 代科学研究方法、 技术和数理统计学的支持,并且各 标准之间仍然存在着疾病的临床主要表现、 证候分 类等具体内容存在明显差别,使疾病症状和证候的 诊断标准不够统一 。根据文献调查 [8,10,12-17,20,32,24,37] 显 示,许多症状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古代文献和 临床经验,诊断标准欠确切、 症状表述多样、 缺乏流 行病学方法和严格设计、 缺乏症状量化研究等,这些 问题都将降低中医临床研究的可操作性和严谨性 。因此,建立客观、 统一、 规范化的症状研究标准是开 展中医药众多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根本,故对中医症 状的量化和规范化研究亟待加强,这对寻找更有效 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