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现状的思考

中医学所采用 “症”,是指包括症状和体征在内 的所有临床表现 。症状、 体征是机体有病变时的各 种单个的 (不是指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表现,是判断 病种、 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是疾病的外在现象,而 不是病变的本质 。二者皆属于中医的广义症状,都是 临床诊病、 辨证的主要依据,都属于症状规范化的对 象,是病证规范化的前提 [1-4]。随着中医证候规范化 和症状量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探索,开展了中医症 状有关的规范化研究,对中医药研究起到了促进作 用 。现将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现状及其展望作一述评 。
中医症状规范化的研究内容及其状况
1. 中医症状术语及其内涵的研究现状 中医历 史悠久,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个学科,内容十分广 博; 中医各家各派众多,不同派别、 不同医家对中医 学的认识不完全一致; 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某些 脱节,导致二者之间存在某些不一致; 加上中国文字 丰富多彩和一词多义、 一义多词现象,使得中医学在 表述症状时,存在一种症状用多个词汇表达现象 。崔锡章 [5] 通过对唐代以前21部古医籍症状描述语言 的客观分析,发现中医症状语言在表面纷繁无序,如 “痛” 作为中医常见症状,在《金匮要略》中还使用 了掣痛、 微痛、 满痛等词语,在 《神农本草经》 中还运 用了肿痛、 冷痛等词语,在 《伤寒论》 中出现了卒痛、 强痛、 绞痛词语 。但深入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着条理分 明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研究症状的规范化 过程中,应该全方位、 多视角研究,才能使中医症状 的规范化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客观性、 全面性,使 得出的规范化研究成果更具有推广性 。张启明等 [6] 通 过建立中医历代医案数据库, 统计发现胃脘痛的症状 名称主要有胃痛、 脘疼、 上脘痛等27种名称 。另有研 究分析,一症多名现象在当今病历书写、 科研、 教育 仍然存在,这一现象与中医历史、 文化渊源有关,这 就给中医药的学术交流、 文化传承带来困惑,使该问 题成为中医药规范化、 现代化的障碍 。可见中医症状 纷繁复杂,故对症状的规范化,克服症状表述的模 糊性,有利于避免对诊断认识上的差异 [7]。此外,根据笔者 [8-9] 通过对近30年发表的溃疡性 结肠炎现代文献进行的统计分析,所得症状单单就关 于 “便脓血” 就有30种不同的表述方式 。有研究者 [10-16] 通过总结非酒精性脂肪肝、 老年性便秘、 老年性肺 炎、 抑郁症、 更年期综合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 病进行了症状、 证候等相关文献研究,结果认同症 状、 证候仍需进一步规范化,也体现出目前有关规范 化研究是进行中医诊断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多 数医家 [17-18] 认为,对于似是而非的症状,应当加以区 分,建议在统一规范症名时,应对每一症名作出明确 的定义,解释其内涵及其外延 。如不欲食是指不想 进食,或食之无味,食量减少; 纳少是指实际进食量 减少,常由不欲食所导致纳呆是指无饥饿、 无要求进 食之感,可食可不食,甚至厌恶进食 。王明三 [19] 通过 文献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认为中医症 状术语的规范化还应参考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一是 症状应使用适合当今语言习惯的、 统一的名称,如将 食少纳呆、 纳少、 纳差、 不欲食等统一规范为食欲不 振; 二为症状应是单一意蕴的词组,如将习惯称之为 食少乏力规范为食欲不振和体倦乏力; 三是症状应 与病理描述剥离,如去除阴虚潮热的病理性描述阴 虚 。而在症状名称规范之后,应对相应的内涵作出明 确严谨的界定,由中医理论专家、 中医临床专家、 医 古文专家、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 行审核,从而使症状内涵研究更加规范化,表达更加 严谨,易于掌握,在临床应用中能据此进行症状信息 的准确采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