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深度解析


碧螺春深度解析

文章插图
关于缘起,传说只是传说
关于碧螺春的传奇故事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帝赐佳名”的传说,康熙皇帝南巡时江苏巡抚宋荦将“吓煞人香”之茶进献给皇上,康熙帝甚喜,然认为茶名不雅,便以此茶茶色碧绿,形曲如螺,采于早春,赐名为“碧螺春” 。那么历史真相是什么?
碧螺春之名最早出现于清代陆廷灿编写的《续茶经》,引用了《随见录》一段话:“洞庭山有茶,微似而细岕,味甚甘香,俗呼为吓煞人 。产碧螺峰,尤佳,名碧螺春 。”这条最早记录碧螺春的历史资料透漏了几点重要信息,其一,碧螺春之名因“碧螺峰”而得,作者陆廷灿恰巧是帝赐佳名传说中宋荦的学生,如果此茶因自己的老师而得名,学生自然会重提,然而没有 。郑培凯教授在《中国历代茶书汇编》的这条记载注释中写明“此条对江南名茶碧螺春的历史,如碧螺春名字为康熙南巡所题等一类传说,有一定的证误价值“ 。又碧螺春国家标准制定人谢燮清、章无畏、汤泉编著的《洞庭碧螺春》一书中也明确写到“笔者查阅诸多史料、地方志和宋荦著录,对此事并无记载 。所以,帝王赐名的碧螺春只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仅仅是抬高碧螺春的身价,借帝王之威,使其名扬天下而已” 。其二,关于碧螺春的外形,此条记载说“微似而细岕”,岕茶为明清时期名重一时的贡茶,立夏方开采,故而梗粗叶厚,岕茶为蒸青绿茶,不炒不揉,为片状,如果碧螺春”似芥而细“,那么最初碧螺春应并非卷曲状 。其三,关于碧螺春的品质,此条记载说“味甚甘香”,那么碧螺春应具备的品质是甘甜度与香气,异于常茶 。
碧螺春盛名应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造就 。一方面依托的是苏州深厚的文化背景,苏州的雅致精细文化赋予了碧螺春最鲜明的文化身份,其次,在碧螺春开始出现的清朝中后期及民国时期,中国战乱纷争,各地茶叶的生产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而苏州历来战乱少,经济发展稳定,故而碧螺春的生产制作没有间断,在众多历史名茶中逐渐根基稳固 。最重要的是,碧螺春历史以来主要销往京、津、沪地区,囊括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声名自然更容易为众人所知 。
关于产区,一岛之茶也分三等
【碧螺春深度解析】消费者一般认为,只要是出于东、西两岛的茶品质都不会存在问题,事实上,小小的一座岛,碧螺春茶的品质也存在很大的悬殊 。
首先,碧螺春独特的花果香品质只出于茶果间作的茶园环境,也就是茶树与各种果树混合种植的茶园,茶树在果树适当遮盖的条件下,夏遮烈日减少干旱,冬挡寒风减少冻害,对茶园的湿度与土壤肥力等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所以,非茶果间作的茶园则品质一般要差,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环境独特的非茶果间作茶园产茶品质亦佳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东西山的茶园皆是茶果间作栽培方式 。
其次,并非越是高山上的茶越好,山顶岩石裸露,土质贫瘠,并非茶树最适宜生长区域,山顶茶园大多是在八十年以后碧螺春扩种发展出来的新茶园 。碧螺春最好的茶园是在山腰以下,古老的茶产区皆是在山坞坡麓,而坞底因容易积聚冷空气,也不宜种植茶树 。靠近太湖的滨湖低地被称为“鱼塘地”,一般是水产养殖区,种植在这种区域的茶树所产茶叶气浊香弱,品质不佳 。
关于树种,老茶树资源越来越少
影响茶叶品质的四要素为天、地、人、种,其中树种的品种特性是茶叶品质高低的根本性因素,可以说碧螺春的血统来自于碧螺春的本地茶树种即洞庭种 。洞庭种是植株高大型灌木,接近小乔木,现存的老茶树最高可达四米以上,一芽一叶发芽盛期在四月上旬,真正的明前茶只有不到一个星期的采制时间,而清明前后多雨,晴天是碧螺春茶叶品质优异的必要天气条件,故而,高品质的明前碧螺春有时只有两三天的适制期,产量极低,这是历史上明前碧螺春昂贵的重要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