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非罪的判断标准六个字

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是:1、犯罪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否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3、犯罪是否应受刑事处罚 。犯罪,是指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 。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混合概念,也就是指触犯了法律 。

罪与非罪的判断标准六个字

区别罪与非罪的界限
1、根据刑法第13条的但书规定加以区分 。我国《刑法》第13条前半部分规定了犯罪定义,在但书中又明确规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
这里是指行为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情节明显不严重、不恶劣,危害很小,因而不构成犯罪 。对“不认为是犯罪”不能理解为不以犯罪论处或免予刑事处分,而应当理解为不构成犯罪 。
2、从主观罪过上加以区分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 。
3、从责任年龄上加以区分 。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特别严重的犯罪以外的其他行为的,不负刑事责任 。
4、从责任能力上加以区分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 。
5、从行为性质上加以区分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行为实质上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因而属于合法行为,不构成犯罪 。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1、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2、犯罪客体,是指根据相关规定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没有一个犯罪是没有犯罪客体的 。犯罪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首先是由其所侵犯的犯罪客体决定的 。一个行为不侵犯任何客体,不侵犯任何社会关系,就意味着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也就不能构成犯罪;
3、主观要件,体现的是行为人在怎样的心理状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刑法对犯罪构成的心理状态有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是故意和过失 。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别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 。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 。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
4、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 。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罪与非罪的判断标准六个字】(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