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端叔书文言文翻译 答李端叔书文言文译文


答李端叔书文言文翻译 答李端叔书文言文译文

文章插图
《答李端叔书》的译文:我叩首再次向您致敬 。听闻您的名字已很久了 , 又在相识的朋友处常常见到您写的诗文 , 虽然不多 , 也足够可以大致知道您的为人了 。
答李端叔书文言文翻译 答李端叔书文言文译文

文章插图
平常的时候 , 我们不通书信 , 怠慢的过错还可以宽恕;等到您痛苦地居丧 , 我也不曾写一个字来慰问;鄙人的弟弟子由来到这里 , 先承蒙您赐我书信 , 又一次因懒惰而没有立即回信 。笨拙迟钝 , 不讲礼貌 , 到了这种程度 , 而您却到底没有弃绝我 。近来在驿递之书信中又收到您的亲笔信 , 对我如此情深义重 , 我读后真要脸上发烧惭愧而汗下了 。
您才华高超识见明达 , 不应当随便称赞别人 , 是不是因为黄庭坚、秦观等人(称扬我)的话 , 您真认为是那样吗?我这不肖之人被世人所憎恨 , 而他们二人却喜欢称赞我 , 好比古人偏嗜菖蒲酱和羊枣 , 不容易追问出原因来是一样的 。认为他们两人的看法虚妄 , 当然不可;而要想因此改变一般人对我的看法 , 那更加不可以啊 。
答李端叔书文言文翻译 答李端叔书文言文译文

文章插图
我年轻时读书写文章 , 只是专门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罢了 。等到中了进士以后 , 还贪心不足 , 又参加了制策的专科考试 。其实有什么实际意义?而那次专科考试号称为“直言极谏” , 所以常常谈今说古 , 考证评论是非 , 以求得符合“直言极谏”的名称罢了 。人苦于没有自知之明 , 既然因为在这个名目下考中了 , 便认为确实在这方面有点才能 , 所以在文章中争辩、谈论 , 直到现在 , 因此而得罪差一点被处死 , 真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 , 多么可笑啊 。然而世上一般人便认为我要想标新立异 , 那就太过分了 。胡乱地论述利害 , 评说得失 , 这正是参加制科考试的人的一种习气 , 好比候鸟和时虫 , 到时就叫 , 过时就停 , 对于当前的政治又有什么损害呢?我常常怪如今的人太过看重我 , 而您也这样地称扬我 , 更加不符合实际 。
我自从得罪以来 , 深自闭门 , 杜绝与外界的交往 。常乘小船 , 穿草鞋 , 纵情于山水之间 , 跟樵夫渔父混杂相处 。常常被醉汉所推搡责骂 , 反倒常常暗自高兴 , 因为逐渐使人们不认识自己了 。平生的亲朋友好也无有一个字的信寄来 , 即使个别的有信寄来也不回信 , 自己庆幸差不多可以避免与世人交往了 。而您又再称扬推重 , 这很不符合本人的愿望 。
树木长有赘瘤 , 石头上有晕圈 , 犀角中间相通 , 用这些特征来使人觉得它美而喜欢它 , 其实这都是这些东西有病之处、欠缺之处啊 。我谪居到这里后无事可做 , 常默默地自我察看反省 , 回顾三十年以来的所作所为 , 大多都是这种有病之处 。您所看到的都是过去的我而不是今天的我啊 。恐怕只听到那种虚名而不考察真情 , 只注意那种现象而忽视了实质吧?或者是将要采取其中某一点吧?这件事不是见面无法详谈 。
我自从获罪以后 , 再也不敢写诗作文 。这封书信虽然不是什么文章 , 但由于是信笔写出我内心的看法 , 不觉连篇累牍 , 也不必给人看 , 一定要理解我的意思 。
一年将尽 , 天气十分严寒 , 万望节制悲:衷多吃东西 。其他情况不再赘言 。
《答李端叔书》
轼顿首再拜 。闻足下名久矣 , 又于相识处 , 往往见所作诗文 , 虽不多 , 亦足以髣髴其为人矣 。
【答李端叔书文言文翻译 答李端叔书文言文译文】寻常不通书问 , 怠慢之罪 , 独可阔略 , 及足下斩然在疚 , 亦不能以一字奉慰 。舍弟子由至 , 先蒙惠书 , 又复懒不即答 , 顽钝废礼 , 一至于此 , 而足下终不弃绝 , 递中再辱手书 , 待遇益隆 , 览之面热汗下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