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判:广州本次疫情已达峰!“扶着、背着、抬着,一起跨过这道坎!”( 二 )


患者就诊
医务人员逐渐返岗
发热患者就诊高峰期间市内各医疗机构通过科学分流、改造扩容发热门诊场地、增派发热门诊出诊医生等方式应对 。但由于不少医务人员也在期间感染,两个因素叠加,让医疗机构一度面临极大的压力 。
12月19日晚上10点,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天河院区产科副主任医生赵莉娜完成当晚的第3台阳性产妇剖宫产手术,走出手术室的她筋疲力尽 , 没有力气走回办公室,只得就地坐下,短暂休息补充体力 。当天白天,赵莉娜已在门诊看诊一天 。彼时,她是该院天河院区产科唯一未感染新冠病毒的医护人员,已连续多日坚守临床一线 。
实际上,赵莉娜所面临的工作节奏是当时大多数医护的缩影 。不少医疗机构都表示,正逐步渡过最缺人手的时段 。
“我从这个月7号开始,一个人‘承包’了咨询、挂号、就诊、取药、收费等多个岗位 。”赖国彬医生说,由于一直未被感染,自己“一人多岗”坚持了一段时间,直到本周一、一批“阳康”的同事陆续返岗,情况才有所缓解 。
“本周起,医务人员病愈返岗率达到70%,经过适当的休息后,大家坚守在岗位上,情况逐步好转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姚和瑞介绍说 。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表示,随着人员逐步回归岗位,增援急诊的人数也将不断增加 。
就诊患者高龄症状偏重比例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受访医院都告诉采访人员 , 在近日就诊的发热患者中,明显观察到高龄患者的比例正在上升,且临床症状整体来说也比前期的就诊者偏重 。
“很多头晕、乏力、胸闷、气喘、气促的,支气管炎、肺炎增加,需要用到激素类药物的比例也上升了 。”赖国彬说 。
市一医院发热门诊目前每天接诊量降到了200人次~300人次之间 , 年龄在60岁以上者占了30%左右,80岁以上占比11%左右,而且高龄患者的比例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
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急诊科主任唐柚青看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医院急诊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 。他表示,这段时间,急诊就诊者中1/3都是60岁以上老人,80岁以上老人占14%,大部分都合并基础病的急性加重 。
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约占急诊收治人数的三成到四成 。“目前急诊收治的病人中,重症约占三成到四成 , 其中要上呼吸机的危重症病人约占4%-10% 。”该院医务科科长、急诊科副主任余涛表示,两个院区急诊科接诊的多为感染了新冠病毒且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其中老年人就诊人数是往年的3-5倍 。
据分析,经过前期的科普引导,目前许多轻症患者都采取居家自我照护的方式;另一方面,重症和感染高峰相比有滞后,外出活动较少的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的感染高峰或和青壮年相比有所延迟,因此造成早期年轻感染者多、症状较轻,近日老年感染者增加、症状较重的情况 。
资料图
重症救治直击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逸仙重症医疗突击队”迎战
“广州新冠疫情高峰期已经到来,且平台期会持续两到三周!”12月3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如是说 。
该院原有90多个重症监护床位,目前已可扩充到180个重症床位 。“目前医院重症床位使用已经达到80% 。这次增设的重症六区和七区位于南院区博爱楼后座,前天北院区岭南楼16楼也腾空一层楼设置为重症八区,这三个病区总共增设了90张重症监护床位 。”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姚和瑞表示 。
一下子ICU床位翻倍,医护人手能跟得上吗?宋尔卫院士介绍,来自医院各科室的100位年龄在45岁以下的医生组成“逸仙重症医疗突击队”,充实到医院新增设的重症六、七、八区,投入ICU专业培训和急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 。医院3个综合ICU和7个专科ICU,原有400多人的第一梯队ICU医疗力量,现正招募300人组成第二梯队,成为救治的新鲜力量 。
另一方面,该院获得广州市卫健委和兄弟单位的支持,筹集到一批生命支持类、急救类设备,确保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成立26个老年感染者救治小组
“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我们要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兜底’!”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田军章告诉采访人员,医院以各临床科室为单位 , 成立了26个老年感染者救治小组,全力做好老年重症患者的收治、救治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