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府”学说阐发与临床发挥( 二 )


玄府病变的机制
玄府病变责之玄府开合失司 。玄府疏松致外卫功 能不足 ,  外邪易侵 ,  如 《灵枢 · 百病始生论》 言: “是故 虚邪之中人也 ,  始于皮肤 ,  皮肤缓则腠理开 ,  开则邪从 毛发入 ” [3]  ,  但玄府病变更多的在于玄府郁闭 ,  如《素 问·调经论》 言: “腠理闭塞 ,  玄府不通 ,  卫气不得泄 越 ,  故外热” [1]412。外卫如此 ,  脏腑亦然 ,  《素问玄机原 病式》 言: “有所闭塞者 ,  不能为用也 ,  若目无所见、 耳无所闻、 鼻不闻臭、 舌不知味、 筋痿骨痹、 齿腐、 毛 发堕落、 皮肤不仁、 肠不能渗泄者 ,  悉由热气怫郁 ,  玄 府闭密而致” [2]43。玄府闭密致 “气液、 血脉、 荣卫、 精 神不能升降出入 ” [2]43  ,  归纳有气病、 水病、 血病、 神病 四类病变 ,  涉及临床各科许多疾病 ,  《河间六书》列举 了多种病症 ,  如目病: “或视如蝇翼者 ,  玄府有所闭合 者也” [2]43 ; 风成寒热证: “因于露风 ,  寒热之始腠理 ,  次入胃 ,  食不化 ,  热则消中 ,  寒慄振动也” [2]89 ; 积聚: “世传冷病 ,  然瘕病亦有热 ,  或阳气郁结 ,  怫热壅滞 而坚硬不消者” [2]134。可以说 ,  “玄府闭塞” 成了许多组 织、 脏器病变共同的基础病理改变 。这与朱丹溪所谓: “一有怫郁 ,  百病生焉”  ,  不谋而合 。刘河间言: “各随 郁结微甚 ,  而察病之轻重也”  ,  谓玄府闭塞程度不同 ,  病变轻重不一 。
改善玄府病变的核心药物
玄府病变多发于郁滞闭塞 ,  故宣通达郁成为治 疗玄府病变的主要法则 。玄府初始的概念是汗孔 ,  所以治疗玄府病变大都是解表药 (风药)  ,  随着玄府 概念的拓展 ,  针对内外玄府闭塞的不同表现 ,  选方用 药各有特点 ,  但核心药物仍是解表药 。解表药能发 挥这样广泛的宣通玄府作用 ,  实质在于通阳、 助阳之 功 。《脾胃论》 言: “味薄风药 ,  升发以伸阳气 ,  则阴 气不病 ,  阳气生矣” [4]  ,  意即风药性升发 ,  能疏通阳气 郁滞 。风药的发汗解表作用容易明了  ,  而对内脏的功 效往往难以认知 ,  结合玄府理论 ,  才可认识到解表 药不仅宣通肌表玄府 ,  且能宣通脏腑玄府 。李东垣 提出风药通阳作用 ,  是对风药功能的深究 ,  也是对 河间玄府理论在治疗学上的发展 。各部位的玄府病 变表现不同 ,  采用的药物也有所区别 ,  如桂枝长于启 心窍 ,  柴胡长于疏肝窍 ,  葛根理脾窍 ,  独活通肾窍 ,  麻黄宣肺窍 ,  辛夷、川芎开脑窍等 ,  临床当辨病位 而选药 。
玄府是经络终末之 “门户”  ,  开玄府与通经络 ,  虽同为宣通郁结 ,  针对的病理、 病症却各不相同 。在 用药上 ,  就是使用解表药与通经活络药的区别 ,  如 薄荷、 豆豉能开表 ,  不能通经络 ,  海风藤、 鸡血藤能 通经络 ,  不能解表 。当然 ,  具备两者双重作用的药物 也不少 ,  如麻黄、 桂枝、 川芎、 羌活、 防风等既能开腠 理 ,  又能通经络 ,  且风药具升散、 疏透、 走窜等多种 特性 ,  也有助于通经活络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