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小浑淡”真是茶叶的问题?


信阳毛尖“小浑淡”真是茶叶的问题?

文章插图
很难有人会想到 , 诞生于周代的信阳毛尖 , 在历尽几千年风雨后 , 却在今天遭遇真假难辨和评价标准不一的非议:一方追捧“小浑淡”是毛尖正宗 , 另一方坚持“小清香”才是王道 。尤其是在一年一度的明前茶上市前后 , 这种争论尤为激烈 。到底什么才是正宗毛尖呢?独芽茶与一芽一叶哪个算好茶?
正宗之争:小浑淡PK小清香 , 汤浑非正品?
【信阳毛尖“小浑淡”真是茶叶的问题?】“小浑淡”和“小清香”都产自于信阳 , 均为独芽采摘 , 但在成品方面却有显著差别 。“小浑淡”通常是指干茶条形小、茶汤浑、滋味淡;“小清香”通常是指干茶条形小、茶汤清、滋味香醇 。曾经一度 , 小浑淡成为了信阳毛尖的主流 , 得到了大批茶客的维护 , 汤浑更是其宣称的特色 。相反 , “小浑淡”在一些人看来也并非是信阳正宗毛尖 , 业界炮轰“小浑淡”的言语也从未停止 。
这种争议 , 在3年前曾达到顶峰 。当时 , 信阳茶农赵凡国进京摆擂斗茶 , 召开新闻发布会为毛尖拨乱反正 , 称小浑淡为垃圾茶 , 矫正受众对于信阳毛尖茶叶的认知 。赵凡国有着“茶痴”的称号 , 研究茶叶30年 。他认为“好茶必须透亮不能浑浊 , 必须高香不能有青草气 , 必须甘醇爽口不涩 , 所以“小浑淡”绝对不是真正好的信阳毛尖 。”赵凡国称:“汤浑不是茶毫 , 而是未熟透的茶汁 。”
河南农业大学茶学博士贺魏曾称:茶浑不是因为茶叶本身的问题 , 而是因为制茶工艺 。制茶时 , 如果摊放时间过短 , 后期揉捻过重 , 会导致茶叶破损率较高 , 破损的茶叶和茸毛在水里时间一长 , 就会发生沉淀;后期揉捻过重 , 茶叶里的蛋白质就会进入水溶液 , 茶叶里另外还有茶多酚 , 蛋白质遇到茶多酚 , 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出现浑浊 。此外 , 茶农加工过程中揉多抖少 , 杀青前摊晾失水不够、杀青不透都会导致汤浑 。
那“小浑淡”和“小清香” , 孰好孰坏?
后来的一段时间 , “小浑淡”的说法慢慢得到了部分矫正 , 但是大众认知又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以前 , “小浑淡”是消费者和茶商追求外形好看、过紧过细、过光的结果 。茶农仅仅把芽头采下来 , 也是为了把茶叶做紧、做细 , 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过度揉捻 , 导致了茶叶破碎 , 最后茶汤变浑 。业界批判小浑淡 , 也就同时认为“芽小”都不是好茶 , 夸奖大叶才是好茶 , 芽头茶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 。
批判者拿出例子来证明芽头茶非国标:1982年河南省供销社制定的信阳毛尖最高标准是一芽一叶 , 2004年实施的信阳毛尖茶河南省地方标准时 , 特优和特级信阳毛尖均为一芽一叶组成 。
这在赵凡国看来 , 大众认知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不能单方面批判独芽不是好茶!独芽的茶同样能炒成清汤高香 , 大叶茶也同样能炒成浑汤味涩的茶 。我们信阳有味醇香高的独芽“小清香” , 也有味涩汤浑的“小浑淡”;有好喝的“大清浓” , 也有不堪入口、味涩青气的“大浑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