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自己的一套概念和推论方法( 二 )


西方近代科学有强烈的还原主义的倾向,把各种现象全部归结为物理现象并量化 。自然的整体在公式化的过程中被过滤、拆卸、成了失去感性光辉,失去整体性的符号系统 。人们对世界不再追求理解和解释,公式成了理论的全部内容 。
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医学很容易把人看成符号和数据,而不是活生生的,有情感、思想,有家庭、有社会关系的人 。那把人当作人来看待的要求,被看成是医学伦理的要求,而不是与医学实践有任何内在关系的部分了 。医学诊断相信的是检测到的数据,而不是病人自己的感受 。
而与此相对的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是生机论模式的(Biogenerative model) 。按照这个模式,每个事物都有它内在的“性情”,都有其无法归原为数量的特殊性,而且每个事物都与环境构成特殊的关系,离开这些关系就没法对一个事物有恰当的理解 。反映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上,就是中医的尊重个体的特殊情况,通过调节人的各方面的机制,达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而不是从外部去摆布对象的治疗方法 。其方法不仅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还包括心理咨询、社会关系的调节,甚至包括道家的“无为”和儒家的“诚”那样的修身方式,从而达到“化”(transformation)的目的 。
近代科学的另一哲学基础,是实证的经验主义 。不但是只能由感官所直接或间接观察得到的才被看作有认知价值,而且观察所得来的材料只有具备可重复性的才被算作科学知识 。每个个体只有它的可被经验重复观察到的方面才被纳入认识范围 。这样的要求当然是为了排除错误的可能性,为了保证得到的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但是如果要求经验的材料必须是所有的人都能观察到的、是可以重复的,那就把经验的范围大大缩小了 。
不应把近代科学体系原则绝对化
有些现象很可能是要训练有素的人才能觉察到的,由于事物的广泛联系、千变万化,没有任何一个事件是可以严格地被重复的 。所以,可重复性的要求本身是建立在把事物孤立、片面地看待的形而上学之上的 。与物理状态相比,心理状态和社会条件显然更加难以重复,难以放到实验室里进行验证 。
如果在要求可重复性时不对更多的变量予以考虑,要求中医只看某些症状,做成片剂或者针剂的中成药,那就无异于要求中医放弃自己的特长 。
我一个朋友在美国从事中医治疗帕金森氏症的研究,医院规定她不准对不同的病人用不同的方子,理由是这样就没法统计其疗效!这个理由,在近代科学体系的框架里来看,固然很“科学”,但把该体系的原则绝对化,否认每个事物的特殊性,按蒲辅周的话来说,“执死方治活人”,是否符合科学精神?
中医有自己的一套概念和推论方法 。不能仅仅因为自己不懂另一套范式,就说它毫无价值,把近代西方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看作绝对的标准本身 。中医要么就被看作不科学、伪科学,要么就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成为“拼接在西方现代临床医学上的‘文化补丁’” 。
在这种框架下的“中医科学化”,中医没法不变味,没法不被“科学”所肢解、改造 。这样的科学化道路会严重阻碍中医的科学化!中药很可能就不适合仅仅用植物化学方法来研究,中医的临床效果也很可能本质上就不适合仅仅靠统计指标来衡量 。
整个科学研究(包括社会科学)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都需要区分上述两种科学概念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近代科学体系的特长,另一方面要看到我们的科学活动不应当把近代科学体系奉为圭皋,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而这正是科学精神所要求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