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根

麻黄根《中国药典》:麻黄根拼音Má Huánɡ Gēn
英文名RADIX EPHEDRAE
来源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 或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末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干燥 。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8~25cm,直径0.5~1.5cm 。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 。外皮粗糙,易成片状剥落 。根茎具节,节间长0.7~2cm,表面有横长突起的皮孔 。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或黄色,射线放射状,中心有髓 。无臭,味微苦 。
鉴别本品根的横切面:木栓细胞10余列,其外有落皮层 。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中柱鞘由纤维及石细胞组成 。韧皮部窄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发达,由导管、管胞及木纤维组成;射线宽广,含草酸钙砂晶 。有的髓部有纤维;薄壁细胞具纹孔 。根茎的射线较窄 。粉末棕红色或棕黄色 。木栓细胞呈长方形,棕色,含草酸钙砂晶 。纤维多单个散在,直径20~25μm,壁厚,木化,斜纹孔明显 。螺纹、网纹导管直径30~50μm,导管分子穿孔板上具多数圆形孔 。有的可见石细胞,呈长圆形,类纤维状或有分枝,直径20~50μm,壁厚 。髓部薄壁细胞类方形、类长方形或类圆形,壁稍厚,具纹孔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
性味甘,平 。
归经归心、肺经 。
功能主治止汗 。用于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3~9g 。外用适量研粉撒扑 。
贮藏置干燥处 。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麻黄根拼音Má Huánɡ Gēn
别名苦椿菜(《大同府志》)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根及根茎 。立秋后采挖,去净须根及茎苗,晒干 。
生境分部主产内蒙古、辽宁、江西、河北、陕西、甘肃等地 。
性状干燥根弯曲不整,长约20厘米,粗约2厘米,表面红棕色,有明显的纵沟,根茎有突起的节 。质坚硬,纵劈之,内部有众多之纵行纤维;横断面木质部有很多空隙,从中心向外放射,色淡黄 。
炮制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
性味①《纲目》:"甘,平,无毒 。"
②《本草正》:"味甘微苦、微涩,乎 。"
功能主治治体虚自汗、盗汗
①陶弘景:"止汗,夏月杂粉用之 。"
②《滇南本草》:"止汗,实表气,固虚,消肺气、梅核气 。"
③《四川中药志》:"敛汗固表 。治阳虚自汗,阴虚盗汗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细作扑粉 。
注意有表邪者忌服 。
复方①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 。上三味,为粗散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 。(《局方》牡蛎散)
②治虚汗无度:麻黄根、黄芪等分 。为末,飞面糊,作丸梧子大 。每用浮麦汤下百丸,以止为度 。(《谈野翁试验方》)
③治产后虚汗不止:㈠当归一两(锉,微妙),麻黄根二两,黄芪一两(锉) 。上药,捣粗罗为散 。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圣惠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