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濒临失传是共性( 二 )


坐乐,顾名思义,是在室内围绕着桌案坐奏的,曲调是一种有固定结构的套曲,即花鼓段坐乐全套和八拍鼓段坐乐全套,坐乐常常是艺人们比赛技艺的场合,称为斗乐、对垒、支桌子、摆开,所以坐乐较为精致,手法亦甚多样 。坐乐大致可以分为城乡两种,城市坐乐叫“八拍坐乐”或“耍鼓段坐乐”,农村坐乐则叫“打扎子坐乐” 。
乐谱:现今各长安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全为手抄传本,依然保留有明代的传本 。有的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唐乐谱相同 。
曲牌:综观整个乐曲名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各种曲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 。自唐、宋已降,中国音乐许多音乐因素(律、调、曲、词、乐谱、乐器、结构、旋法等)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下了遗迹残痕,称长安鼓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
3、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歌瑶族文化大家了解多少呢?不过所有人都知道瑶族是一个热爱歌舞的少数民族 , 无论是生活娱乐 , 还是祈福驱魔,寻找伴侣,在任何时候,都是歌声缭绕于这个淳朴的大山里 。你想学山歌吗,想感受一下这大山里的文化气息吗 , 那就赶紧随小编一起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歌吧 。
乳源瑶歌的历史渊源
根据口传和有关文史资料记载,具体可以追溯到16世纪时的瑶族进山五位祖先:盘安衫、邓法迎、赵俊一郎、赵松二郎、赵应三郎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由平原转入山地 , 山歌也随平地的柔和、平稳的旋律演变为大山的高声呐喊形式 。
据老艺人口传:“当时的一首歌传遍了三州五十峒” 。由此,瑶民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为纪念古人和在生活中取乐、或传情、或驱赶孤独和心魔,山对山大喊是必不可少的,以祈求借助山外神灵,感动野鬼恩赐神力,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定居群居于南岭山中后,随着岁月的流失、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瑶人,生活及其朴实单纯,习惯了大自然赐于的满足,与世无争,得天特厚 。这时期的“赛花柄”进化到日常生活习俗中,成为自编自唱、对唱、交流感情的第二语言 。明、清时期、瑶族山歌“赛花柄”到了鼎盛时期 。
“赛花柄”过山瑶山歌在14-19世纪较为流行于各个山寨,是瑶族少男少女成长必修的课程 。据相传 , 瑶语“溜腊”是聪明的意思,以当时的“溜腊子”“溜腊妹”都属懂得谈唱旧歌自创新歌的瑶族勉讲端、勉西端(男孩、女孩) 。据传17世纪以前,若是有人在山上唱起一首“赛花柄”,定会有人对上你一首并挽留你留下来做客 。会唱“赛花柄”的时代的瑶族男女青年都以对歌来寻找自己的伴侣 。
乳源瑶歌的艺术特点
勉语系山歌分为念歌、呕歌两种 。念歌主要作用是传授和背颂歌词,为呕歌演唱打基础,是呕歌的基础知识 。呕歌,也称喊歌 , 起音全唱鸣大部分都用高八度音完成 。过山瑶唱山歌 , 瑶语叫“拔勉钟”,“拔勉钟”没有曲谱 , 没伴奏,主要由呵、呕、矮、哎四个大修饰音阶组成六个小修饰音阶,每个人在唱鸣时都有各自的区别,由于瑶族没有具体乐谱,在“呵、呕、矮、哎”四大修饰音阶中,能把歌词内容表达出来,这样需要训练好长一段时间 。
学瑶族山歌 , 首先学发音呵、呕、矮、哎”四大修饰音阶,并把“哦、尔、乌、黑、喝、衣”六个小修饰音阶掺插在其中,其次把所表达歌词内容安排每个音阶中,使音、词溶为一体,需要长期苦练,才能达到和谐完美动听 。
据悉,乳源是集石灰岩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 是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文化遗产丰富 。
您可能还会喜欢:
黎族地域特色文化:钻木取火
源于自然的黎族服饰文化
哈萨克族乐器冬不拉的传说与来历
哈萨克族妇女喜爱的艺术:柯赛绣
4、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在广西文化中有着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 ,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凝聚出来的文化精髓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所以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这些文化,不让它们再度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