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刘伯温结局 明朝刘伯温简历( 二 )

  • 后期,刘伯温进入御史台,这是国家级部门不假,但管理员的身份都没有,只是一个普通职员 。
  • 以汤和为左御史,大夫邓愈为右御史,大夫刘基、章溢为御史中丞,文原吉、范显祖为治书侍御史,安庆为殿中侍御史,钱用壬为经历,何士弘、吴去疾等为监察御史,基仍兼太史院使 。
    这种职位发展路径和履历,封侯,实在还差!
    刘伯温自身的人设问题刘伯温最擅长的是什么?谋略,在朱元璋谋士集团中也是很出色的几个人之一,和章溢、叶琛、陶安等基本处于第一梯队 。
    但谋略这种东西,没法量化,你总不能夸人,光说人家脑子好使吧~其他人可是有正儿八经的职位的 。
    所以,刘伯温当上了天文台长,专门用来预测天文气象,这一点,他很牛掰,他的天文学是过得去的 。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赋予他的使命,或者人设,就是搞一些神神叨叨的事情,做舆论宣传,神化朱元璋 。毕竟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实在不懂天文这种东西 。
    这样的人设,被老百姓崇拜,但被知识分子排除,发展路径明显走【国师】才合适,封伯,在我看来,已经是朱元璋顶着很大压力的结果了 。
    所以,刘伯温封伯,我认为,是合适的 。刘家诚意伯一直传到明亡,其他的公候,可没有传这么久远……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
    这前无古人的评价,可以肯定刘伯温就是得到侯位还稍显不足 。
    根据相关的历史现象来分析,朱元璋原本要封给刘伯温的,可能是公,还不是侯:
    一、“吾之子房”,文臣第一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 。
    ——《明史·刘基传》
    在朱元璋眼中,因感恩刘伯温的助力开国之功,在称帝后的第三年,即封刘伯温为“诚意伯”,而且多次评价:“吾之子房也” 。
    张子房即为刘邦平定天下的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可见刘伯温在朱元璋心中的崇高地位,且最初朱元璋为了请刘伯温出山,是效仿“三顾茅庐”的刘备请刘伯温出山相助,刘伯温因朱元璋的知遇之恩,也效仿诸葛亮的“隆中对”,提出了《时务十八策》,二人的关系就如刘备与诸葛亮,刘伯温对于朱元璋的意义也即如鱼得水 。
    二、已许丞相,何惜侯位明朝建立之初沿用了左右丞相制度,左丞相为文首,右丞相为武首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右丞相自然是徐达,而左丞相的第一人选就是刘伯温无疑 。
    可这位极人臣的位子却被刘伯温坚持拒绝,最终就由李善长担任 。
    因为刘伯温知道自己正直,会遭到奸臣的排挤,而他在李彬一案就得罪了丞相李善长,后又把胡惟庸等权臣一个个得罪了,另外,他的特殊地位也为他人所忌惮 。
    由此可见,既然位极人臣的左丞相都愿意给刘伯温了,朱元璋还会吝啬一个侯位的虚名吗?
    三、功盖文臣,竟无“铁劵”早在明朝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 。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金书铁券” 。
    若论功劳,首屈一指的当属刘伯温,但却不见有获赐“金书铁券”的记载,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只有一种可能:
    料想,定是和坚持不当丞相一样,也被刘伯温拒绝了 。
    四、无心为官,却难脱身刘伯温多次对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的要求,和家人在一起安享晚年 。虽然朱元璋不舍,但也只得让其告老还乡 。但后来也由于种种因素,也实在离不开刘伯温,以致刘伯温又多次重入朝廷 。
    五、论功行赏,开国元勋洪武三年,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同时,追赠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