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就是通假字的问题 。经常看到对文言文的注释标注中对同通二字不分,一律用通,当成通假字处理,这是不恰当的 。比如:蚤可以通早,但是说反通返,禽通擒,景通影这些通假就不适合,事实上他们应该是一对古今字 。简单的说,通假字是共时的关系,古今字是历时的关系,二者是有明显区别 。但说实在话要区分开他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处于简化的目的将两者混为一谈不恰当 。
在2017年高考翻译题中,第一道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锡字,其实它是个通假字,应该通赐 。探究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中国文化的断层,秦亡后为接续这个文化传统,就把秦时的那些如今已经年老知识分子重新请过来,把经书的内容口授给当时的儒生 。在这个转述的过程中,也就是由口语到书面到书面的过程中,因为方言、口齿不清等原因可能会造成误记,是通假字出现的重要原因 。
另外,我们平时去超市商店,会看到鸡旦、蒜苔这种写法 。我们都知道,其实正确的写法是:鸡蛋、蒜薹 。为什么这样写,就是为了图省事,并不影响大家的理解 。其实这旦与苔也就是通假字 。
再有一种原因是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中所说:仓卒无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而已 。说白了就相当于写作文时突然忘了某个字的写法,就临时找个同音字替代,再不济还有用拼音的就是这个意思 。
通假字的出现,有时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曲解 。有时却是有意为之 。通假字,或者说写了别字,对于使用者而言只要他自己明白就行 。的确一部分通行的通假写法是为大家所公认的,并不理解别人的理解 。但是如果通假字过于偏僻就不好理解了,就造成了阅读障碍 。比如说在《庄子·至乐》中“柳生于肘” 。柳树怎么会生长在手肘上呢?其实,柳通瘤,这是个比较冷僻的通假用法 。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历代文人出于仿古的目的,刻意使用通假字,也是文言文中通假字屡见不鲜的重要原因 。
自汉代经师注经以来,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破除古文中的通假字,还古书以本来的面目 。到了清儒,古文字学之学蔚为大观 。这些大儒运用以通假破读古音的 *** 取得巨大成就,文献中的通假字几乎被搜罗殆尽了 。
文章插图
课文中的通假字在一般会在注释中提出,对于中学生而言,更多的是需要一些识记汇总的功夫 。但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如果一旦某字的各种义项放在句中无法讲通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通假字了 。
以上几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其结果就是文言文难读难懂 。面对这种窘境我们也不必因畏惧而裹足不前,这样我们如同进了宝山却空手而回,轻易放弃就太可惜了 。我们必须看到文言文再难,她毕竟是汉语,确切的说是古代汉语,他与现代汉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文言文并不是一门新的我们从未接触过的语言,我们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避而不见 。另外,客观的说,对于中学生而言,在初高中学习的都是较为浅易的文言文,真正难懂的古文是留给专家学者的,或者说是留给历史的 。
三、把握文言词汇很重要读不懂文言的原因有很多,上一节有具体的分析 。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词汇问题,我们准备放到这一章来详细的剖析说明 。
在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的变化是最大的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文言文中的相当数量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字形并无二致,但意思却并不一样 。这种差别,有些是细微的,有些是巨大的,这正是古今词义的或大或小的差异阻碍了我们去理解文言文句子 。当我们仍旧以其现在的常用义去理解时,结果往往是错误的 。比如: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这里的穷,并不是贫穷,更多是志向不得实现的窘迫 。
推荐阅读
-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的简历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的一生
- 《海贼王》里五位皇帝的最新排名如何?
- 新水浒传矮脚虎王英谁扮演的 水浒传矮脚虎王英老婆是谁
- 老是清理微信僵尸粉的人是什么心理?
- 奔腾b50发电机皮带是怎么上的
- 各位兄弟姐妹们我想问问六倍八倍镜的灵敏度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最好的是调到多少?
- 怎么删除微信上已经添加的朋友?
- 绝地求生如何调整适合自己的灵敏度?
- 离婚起诉是怎样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