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僧人不沾荤腥荤最初指的是什么 古时僧人

【古时僧人不沾荤腥荤最初指的是什么 古时僧人】古时僧人为了避免杀生,常常用香囊来保护自己,这种香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荷包 。古代女子出嫁时,一般都会佩戴荷包,因为荷包可以装东西,,而且还可以当做装饰品 。在清朝时期,有一位皇帝的妃子就非常喜欢荷包,所以她就给自己的丈夫送了一个荷包,结果这个荷包被乾隆看到了,他觉得这个荷包非常漂亮,于是就把它赏赐给了自己的儿子永琰 。

古时僧人不沾荤腥荤最初指的是什么 古时僧人

文章插图
作者:李舜臣(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者按
诗僧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僧人作诗始于东晋,“诗僧”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唐 。作为一种身份类型,“诗僧”在中晚唐获得了普遍的认可 。其身份的确立固有唐代“诗道昌盛”的大背景在,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中晚唐丛林蓬勃的尚诗之风 。然而,“文字”与“禅道传释”之间,僧人到底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诗僧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印度佛教的僧侣虽然也很擅长歌谣、偈颂,却从未出现类似于“诗僧”的称谓 。中国古代僧人作诗始于东晋,不过,彼时支遁、慧远等人的诗歌,偈颂气浓,诗味寡淡,规模不大,“诗僧”作为一个特殊的诗人类型尚未形成气候 。
“诗僧”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唐 。释皎然《杼山集》中凡两见“诗僧” 。一是卷四诗题“酬别襄阳诗僧小微”;二是卷九《答权从事德舆书》云:“灵澈上人,足下素识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齐梁以来,诗僧未见其偶 。”另外,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更三次用“诗僧”指称皎然、灵一、护国、清江等僧人,足见他已有明确的“诗僧”观念 。
作为一种身份类型,“诗僧”在中晚唐获得了普遍的认可 。皎然既以“诗僧”称小微、灵澈,又被刘禹锡称作“诗僧”,表明他颇认同这个身份 。齐己、贯休等人虽未自称“诗僧”,但经常称其他僧人为“诗僧” 。中晚唐的文人似乎也颇认可这个称谓 。例如,心向佛乘的白居易就曾自认为“前生应是一诗僧”(《爱咏诗》),司空图也说“由来相爱只诗僧,怪石长松自得朋” 。(《狂题十八首》其六)很多诗僧的诗歌还得到了君主的青睐 。贞元八年(792),唐德宗敕令湖州刺史于頔采编皎然的《吴兴昼上人集》;天复年间(901-904),贯休献诗前蜀王建,王建大悦,赐赉优渥,署号“禅月大师”,其诗集《禅月集》因而刊于蜀中,是中国最早的集部之书的刻本 。
“诗僧”身份的正式确立,固然有唐代“诗道昌盛”的大背景在,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中晚唐丛林蓬勃的尚诗之风 。刘禹锡提及的皎然、灵澈、清江等人,都是活跃于中唐江左诗坛的僧人;约略同时的寒山、拾得、丰干则在浙东天台山行吟独啸,将诗句题于竹木、山岩之上;而晚唐贯休、齐己、栖白、归仁等人,接续了贾岛、姚合的“苦吟”诗风,月锻季炼,穷讨冥搜,在禅房中追求整饬精巧的诗句 。因此,宋人姚勉《赠俊上人诗序》说:“汉僧译,晋僧讲,梁、魏至初唐,僧始禅,犹未诗也 。唐晚禅大盛,诗亦大盛 。”禅宗不仅是推助僧诗繁荣的动力,亦是促成“诗僧”身份类型确立的重要因素 。
然而,对于僧人而言,佛门为其预设的人生进境是“成佛作祖”“度己度人”,更何况禅宗特别是南宗禅极盛之时,标举的是“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的宗旨,因此,作为世谛文字的诗文只能是一种“余事”,甚至是“禁忌” 。尽管丛林内外都力图调和文字与禅道的“紧张”关系,但是,“文字”与“禅道传释”之间固有的矛盾终难弥合,诗与禅可以互通却不可齐同 。综观有关“禅与文字”“禅与诗”的讨论,毋论偏执者,抑或折中者,大抵皆以前者为本,后者为末,文字、诗歌始终落入“第二义” 。在这种观念主导之下,“以诗鸣世”的诗僧在佛门自然很难取得尊崇的地位 。释赞宁《宋高僧传》即以“杂科声德”统摄贯休、齐己、处默、栖白等诗僧,且置于卷末之位 。释宗赜《禅苑清规》卷三更说:“禅月、齐己,止号诗僧;贾岛、慧休,流离俗宦,岂出家之本意也 。”可见,释子纵然才情丰富,但终究不能“放荡”于文字之表,“诗僧”在佛门中从来就不是什么光鲜的称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