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的意思是什么?品味的意思?( 二 )


——文化对译中的核心概念研究
美国学者亚瑟·洛夫乔伊在《存在巨链:观念史研究》中指出,西方思想传统中存在着一些基本的观念单元,它们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个体或一代人的思想习惯 。了解这些流变不居的核心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往往是历史经验最精确的测震器,也是文化变迁最精准的显微镜 。更重要的是,从概念的嬗变来看,变化的不仅仅是概念,还有概念的“运用” 。这就涉及将概念引入不同社会语境时的文化对译问题 。在文化对译中,我们不仅需要全面把握相关概念在西方传统中的演变轨迹,还需探索其如何与中国语境互动,又如何与深受中国文论滋养的中国读者互动 。通过上述互动,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一些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基本概念,洞察其在与西方文论应和之余,如何激发新的语言关联和情感想象,展现新的社会经验和文化风貌 。因此,就形成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概念史研究而言,文化对译问题不可忽视 。我们不妨以西方文论中的“Taste”概念为例,一探究竟 。

要定义“Taste”这个概念并非易事 。从词源分析来看,无论是在古希伯来语、古希腊语,还是在古拉丁语中,该词的意思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第一,指通过嘴品尝;第二,指通过感官感受、体验,甚至享受;第三,在以上两个意思的基础上,它又以隐喻的方式表判断、品鉴和区分 。由于其内涵的多义性和外延的模糊性,这个反复出现在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概念让不少思想家、哲学家困于心、衡于虑,却仍对其背后的深意不得而知 。
比如康德在写《实用人类学》一书时掩卷哀叹:“现代语言竟然会用某个口腔内部的感觉器官来命名审美判断的官能,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无论是对美的鉴别还是对美味的选择,都由同一个感官来作出决定,这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则指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无法被认识把握的知识剩余物 。它的存在就是一个漂浮的能指 。这个漂浮的能指的出现,与其说是揭示、澄清了某种具体而真实的内容,不如说是对某种不可能被化约为我们知识框架的内容的遮蔽 。在他看来,这样的概念,越定义,越容易生产出大量怪异的“知识的剩余物” 。因此他提议,我们不妨干脆将其“封印”,让它在安息中酝酿力量的风暴 。
对中国读者来说,在中文语境中探讨“Taste”概念尤其不易,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来自其不可译性 。我们究竟该将其译为“趣味”还是“品味”呢?无论是“趣味”还是“品味”,这两个名词都有审美判断和品鉴之意 。例如,唐代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就以“品”表“品类”和“品鉴”两层意思 。他也谈到了“味” 。在《与李生论诗》中,他提出“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换言之,诗应有“味外之味” 。此处,第一个味指品鉴具体的艺术形象,第二个味指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激发之下,由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审美愉悦 。然而,“Taste”一词远不止“品鉴”和审美判断之意 。事实上,从该词在西方思想史中的运动轨迹来看,中国文论传统中的“趣味”两字似乎更为合宜 。

我们不妨先回到“品味”两字 。从《辞源》来看,现代汉语中的“品味”从“品”字发展而来,而“品”则表官吏的等级,也指某种社会约定俗成的标准规格 。当某人(无论其道德或行为举止)或某件艺术品没有达到社会期待的标准时,我们也会称其“不入品” 。上述价值判断背后实际上隐含着区分高低等级之意 。虽然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讨论“Taste”一词时也涉及了阶级区分和层级高低之意,但这只是其多副面孔中的一副 。因此,以“品味”译“Taste”,难免以偏概全,招致偏见 。而“趣味”则显得更具文化包容度,并有利于中国读者绕开理解时的种种障碍和误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