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 。如《老李的惨史》 。是写作者中学时代的同学李干人;《春痕》据作者说 。原名《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 。是登在1922年的《努力周报》的 。故事里的主人翁是在辽东惨死的林宗孟先生;《家德》 。是以徐家的老仆人家麟为模特;《珰女士》则是写丁玲、胡也频1931年一、二月间的一段生活 。
另一类是并不一定有真人真事作根据 。虚构的成分较多 。较为成功的作品 。多属前一种 。
文章插图
沈从文先生在《<轮盘>的序》中说了几句颇有艺术敏感的话 。他说:
“作者在散文与诗方面 。所成就的华丽局面 。在国内还没有相似的另一人 。在这集中却仍然保有了这独特的华丽 。给我们的是另一风格的神往 。”
不过 。对此我觉得还应该作一些补充 。徐志摩的诗、散文、小说 。大多是华丽、浓艳的 。但也有一小部分是另一个极致 。诗如《一条金色的光痕》 。散文如《一宿有话》 。小说如《老李的惨史》、《家德》 。都是质朴型的作品 。
作家着意在小说上追求的艺术风格 。正如他在《轮盘自序》中说的:
“一篇完全的小说 。象一首完全的抒情诗 。有它独具的生动的气韵 。灵异的闪光 。”
他还说 。他喜欢契诃夫、伍尔夫、司德莱塞等人的作品 。在徐志摩的一些小说里 。也的确可感觉到他受到了契诃夫等人的影响 。
如《春痕》是小说 。也似散文诗 。这种写法 。正是徐志摩的特长 。它分四节 。即“一、瑞香花—春”;“二、红玫瑰—夏”;“三、茉莉花—秋”;“四、桃花李花处处开—十年后春” 。
每一节都将人物的风韵 。心灵情绪的流波和对大自然风光的描绘结合起来;用自然景物烘托和暗喻人物的感情 。自然气候的季节 。植物中的花 。都带有象征的意味 。
《春痕》有若断若续的情节线索 。但作者并未在编织情节上着力 。作品也不以故事的奇异取胜 。而是从逸和春痕的几十年生涯中 。选取四次会晤的场面 。从环境氛围、人物风度、感情变化 。用浓墨重彩加以点染 。作品回荡着浓郁的诗意诗情 。有着变化的“生动的气韵” 。
文章插图
在徐志摩的小说中 。多数作品(如《船上》、《“浓得化不开”》二则、《死城》等)和《春痕》风格近似 。它们或无完整的故事 。或者虽有一个故事的轮廓 。却并未细致描写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往往采用明喻、暗喻、象征手法 。引导读者进入艺术境界 。进行思索 。
在这些作品中 。写景写物写人 。似写实 。又似象征 。主观色彩多于客观实在的面貌 。如《死城》关于北京前门城楼的描写:
“在灰土狂舞的青空兀突着前门的城楼 。象一个脑袋 。象一个骷髅 。青底白字的方块象是骸镂脸上的窟窿 。显着无限的忧郁 。廉枫从不曾想到前门会有这样的面目 。它能有什么忧郁?它有什么忧郁 。可也难说 。明陵的石人石马 。公园的公理战胜碑 。有时不也看得发愁?总象是有满肚的话无从说起似的 。这类东西果然有灵性 。能说话 。能冲着来往人们打哈哈 。那多有意思!但前门现在只能沉默 。只能忍受——忍受黑暗 。忍受漫漫的长夜 。它即使有话也得过些时候再说……这年头一座城门都有难言的隐哀 。真是的!”
这里 。具体描写很少 。主观的抒情议论很多 。这篇作品 。不管是写门楼 。写坟地 。写看门的人 。写东城根的穷人的苦楚 。都是“死城”的构成部分 。又都是它的缩影和象征 。
象征手法的运用忌生硬 。也忌过于晦涩 。有的作家唯恐读者不解其意 。象征成了极浅显的图解;有的则走向另一极端 。根本不考虑读者能否理解 。写得极为晦涩 。作品如同一个难猜的迷 。徐志摩的小说 。没有这些毛病 。
徐志摩在小说创作中 。艺术想象力胜过如实地描写的本领 。比如 。《一个清清的早上》 。从咢先生早晨醒来写起 。先就“翻身”作了一段文章 。接着从“翻身”联想到他“睡不着” 。又作了一段文章 。继而由此想到此时正是想心事的好机会 。又是一段 。这才进入“想” 。他想自己与有夫之妇小彭的暖昧关系 。权衡利害得失 。左思右想 。最后才想到这事儿:
“随你绕大弯儿小弯儿想去 。回头还在老地方 。一步也没有移动 。空想什么 。咒他的——我也该起来了 。”
作品也就到此结束 。这简直是用想象编织成的人物心理活动的长幅画锦 。
推荐阅读
- 你有多久没用百度搜索引擎了?
- “宁可城里有张床,不愿农村有套房”,自建房真的不如城里房吗?
- 徐志摩有哪些书值得当代年轻人看?
- 个人网站如何做到被各大搜索软件收录?
- 东北习俗令人不解:全家同睡一个“炕”,小夫妻难道不尴尬吗?
- 关于徐志摩,可以研究什么内容呢?
- 合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 自媒体怎么发视频跟写简介?
- 有人说搜索引擎代替了书本,你赞同这个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