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古籍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着不费劲吗?( 二 )


从历史材料的记录中可以看到 。宋代的标点与汉代已经不同 。
汉代\"句\"和\"读\"不分 。而宋代的\"句\"表示语意完整的一句话的结束 。用小圆圈(o)标在句末的右侧 。与今天的句号用法相同 。
\"读\"表示语意的停顿 。类似于现在的逗号 。不过其标注方法和所用符号却与今天的不同 。当时的读(逗)号用小圆圈(o)或小点(、)标在句子中间 。因为用的符号是小圆圈和小点 。这时的句读也叫\"圈点\" 。
明清两代
明代书籍刻印的技术除了在书中加圈点外 。还会在人名的右边加上\"∣\" 。地名右边加上\"‖\" 。这就是专名号的来源 。
在现代出版的古籍中 。依然会用专名号标出人名、地名和书名 。
除此之外 。受科举的影响 。时人也会用圈点的方式来评论文字 。即他们会在认为精彩的句子右侧逐字加圈加点 。谓之\"密圈\"\"密点\" 。这类似于现在作文老师画出好句子的符号 。
而且 。明代复古之风大盛 。尊崇\"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的观点 。读古籍成为一种风气 。书坊刻书时较注重书籍的质量 。因而用黑色和红色套印圈点和评语(一般正文为黑色 。圈点和评语为红色) 。这样读者在打开书时就能一目了然 。非常方便 。

有的古籍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着不费劲吗?

文章插图
古籍中其实是有标点符号的 。先秦标点符号已开始萌芽 。到了汉代 。与标点符号类似的“句读”已经非常盛行 。并在后世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
标点符号其实是读书时的刚需 。古人一定不会忽视它的重要性 。为什么人们会有“古籍没有标点符号”的印象呢?
在我看来 。一方面是如今我们用的花样繁多的标点符号体系借鉴于西方 。省略号、破折号之类的符号原来没有 。便把本来就有的句号、逗号也当做不存在了 。
另一方面 。有人刻书为了赚更多钱便偷工减料 。而印刷标点符号在古代确实挺费劲的 。所以一部分古籍中确实没有标点符号 。
所以 。借鉴西方不能忽视本国的传统资源 。一部分书没有标点也不能否认全部书都没有标点 。
全面看问题 。对待小小的标点也一样 。
漫研竹露裁唐句 。细嚼梅花读晋书 。如果喜欢我写的东西 。欢迎关注日常记录文学与生活之美的@小侠记 ~
其他观点:
古人写文章 。是不使用标点符号的。古代的文献典籍 。是没有标点的 。因此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用“ 。”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 。叫做“句读(音斗)” 。
有的古籍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着不费劲吗?

文章插图
刻书标有句读 。是从宋代开始的 。但是一直到清末 。绝大多数书籍仍然是不加句读的 。所以古人很注重句读的训练 。把明辨句读视为读懂古书的起点 。《礼记》中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唐代有谚语:“学识如何观点书 。”韩愈在《师说》中说:“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也是把断句作为学习的基本能力 。
有的古籍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着不费劲吗?

文章插图
我国传世古籍浩如烟海 。据资料统计有八万多种 。迄今为止经过整理的只不过四千多种 。大多数古书并没经过标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具有一定的句读标点能力 。即便已经标点的古书 。也难免存在错误 。也要求我们具有运用标点的能力正确加以申辩 。
古书标点注意如下事项
一注意正确点断句子
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独立 。
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
二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讫
三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古书标点致误常见原因
词义方面 。
语法方面 。
音韵方面 。
【有的古籍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着不费劲吗?】4. 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