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文言文翻译注释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三 )


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 。未可遽(jù)授 。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 。且请召试 。”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 。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 。及试二论 。复入三等 。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 。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
英宗对韩琦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韩琦说:“修注官和知制诰的地位相近 。也不可马上授予 。不如在馆阁中找一个较靠上的贴职授予他 。同时召来考试 。”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 。像苏轼这样的才子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 。等到了苏轼在考试中撰写了两篇文章后 。又被列入第三等 。这样才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苏轼知道了宋英宗和韩琦的这些对话后 。感叹道:“韩公是用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
馆阁 。北宋初沿唐制置昭文馆、史馆、集贤院 。号称三馆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总为崇文院 。端拱元年(988) 。于崇文院中堂建秘阁 。与三馆合称馆阁 。掌收藏图籍、编修国史、编校书籍之事 。
直史馆 。北宋初年置 。为馆职之一 。任职一至二年 。然后委以重任 。并可超迁官阶 。后亦可作为特恩加授外任官 。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罢去此官 。
会洵卒 。赙以金帛 。辞之 。求赠一官 。于是赠光禄丞 。洵将终 。以兄太白早亡 。子孙未立 。妹嫁杜氏 。卒未葬 。属(zhǔ)轼 。轼既除丧 。即葬姑 。后官可荫 。推与太白曾孙彭 。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苏轼父亲苏洵在京师开封病逝 。此前 。治平二年(1065) 。苏轼妻子王弗在开封病逝 。于是 。苏轼买船运送父亲、妻子灵柩 。经大运河转长江 。回归故里眉山 。葬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今四川省眉山市土地乡苏坟山) 。朝廷赐给金帛 。苏轼推辞了 。希望追赠父亲一个官职 。于是赠光禄丞 。
当时 。苏洵快要去世的时候 。因哥哥苏澹苏太白早亡 。子孙没有成人 。自己的妹妹又嫁给了杜垂裕 。现在还未下葬 。因此将这件事嘱咐给儿子苏轼 。苏轼服丧期满后 。马上安葬了姑母 。后来 。朝廷的重要官员可以让后代得到官职庇荫 。苏轼将这个机会让给了苏澹苏太白的曾孙苏彭 。
根据苏家族谱 。苏彭的曾祖父是苏涣 。苏涣是苏洵的二哥 。并没有早卒 。早卒的是苏澹 。因此推测 。苏彭过继给了苏澹的后代 。
熙宁二年 。还朝 。王安石执政 。素恶(wù)其议论异己 。以判官告院 。四年 。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 。诏两制、三馆议 。
治平四年(1067)正月 。宋英宗驾崩 。长子赵顼即位 。于次年(1068)改元熙宁 。是为宋神宗 。宋神宗熙宁二年 。公元1069年 。为父亲守丧三年的苏轼回到朝廷 。时年34岁 。当时 。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 。向来厌恶苏轼的政治主见和自己不同 。仍然任命苏轼任登闻鼓院判官 。
熙宁四年(1071)年 。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 。皇帝下诏让翰林学士、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一同商议 。
两制:这里需要说明 。在唐宋两朝 。翰林学士起草内廷书诏 。掌内制 。中书舍人及知制诰起草外廷书诏 。掌外制 。称为两制 。
三馆:北宋一朝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称为三馆 。三馆大学士一般由宰相兼任 。下属学士、编修等就由其他官吏兼任 。凡带馆职者 。都是朝廷比较重视的官吏 。
轼上议曰:得人之道 。在于知人;知人之法 。在于责实 。使君相有知人之明 。朝廷有责实之政 。则胥(xū)史皂隶未尝无人 。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 。臣以为有余 。使君相不知人 。朝廷不责实 。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 。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 。臣以为不足 。夫时有可否 。物有废兴 。方其所安 。虽暴君不能废 。及其既厌 。虽圣人不能复 。故风俗之变 。法制随之 。譬如江河之徙移 。强而复之 。则难为力 。
担任直史馆官吏的苏轼上奏折说道: 求得人才的道路 。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 。在于注重实际 。假使君主和宰相有了解人的英明 。朝廷有注重实际的政策 。那么就是小吏衙役中也未尝没有人才 。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 。我认为选拔的人才绰绰有余 。如果君主和宰相没有知人之明 。朝廷不求实 。即使在公卿和侍从之臣中也会常常忧虑没有人才 。又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恢复古代的制度 。我以为还是不够 。
至于时代有可行与不可行 。政事有废除的和兴起的 。如果该政策顺应时代 。即使是暴君也无法废除 。如果该政策不再顺应时代潮流 。即使是圣人也无法恢复 。所以法律制度是跟随时代的风气、礼节、生活习惯改变的 。就好像江河改道 。如果强行恢复旧的制度 。恐怕这个制度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