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诗或者词是大众误解的?( 三 )


唐朝诗人表达对庞德公钦羡的诗句可不少 。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
又如杜甫尤其钟爱庞德公 。在多首诗中吟咏到“庞公:
阮籍行多兴 。庞公隐不还 。
庞公任本性 。携子卧苍苔 。
庞公隐时尽室去 。武陵春树他人迷 。
松树是长寿的象征 。更是著名隐者“赤松子”的象征物
众所周知 。诗无达诂 。诗词总一层若隐若现 。难以言传的一面 。特别是专写隐者之作 。更不会事事分明 。
因此而言 。《寻隐者不遇》似有一层欲说还休的境界:“或许隐者 。隐而未隐;或许访者 。不遇而遇……”
既然隐者所采之药为仙药 。而仙药之作用 。无外乎让人长生不死 。永葆青春 。乃至返老还童 。在此诗中 。恰恰包含着这样一类“长寿、驻颜”的意象 。其一就是“松树” 。
松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是长寿、不老的象征 。这毋庸多言 。《论语》中说:“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此外 。松还是隐士的象征 。古代传说有一仙人名为“赤松子” 。是神农时代行云布雨的仙人 。他有时隐匿于仙境 。有时又现身于人间 。
赤松子者 。神农时雨师也 。服冰玉散 。以教神农 。能入火不烧 。至昆崙山 。常入西王母石室中 。随风雨上下 。(《搜神记》)
汉初名相张良 。在辅佐刘邦取得天下之后 。不愿为官 。甘心隐居 。他称自己要效仿古时候的赤松子 。不乐人间荣华 。只为求仙得道 。
留侯(张良)乃称曰:“……愿弃人间事 。欲从赤松子游耳 。”乃学辟谷 。道引轻身 。(《史记》)
由此可见 。全诗首字以“松”字入 。其与隐者主题的联系真是妙不可言 。

有什么诗或者词是大众误解的?

文章插图
《而庵说唐诗》说:
夫寻隐者不遇 。则不遇而已矣 。却把一童子来作波折 。妙极!
你没见着人就回去吧 。偏偏跟个小童子有问有答 。真是别有情致 。
全诗靠一个小童子撑起局面 。表面上看是一个家童代为应答 。平添生趣 。可深思之下 。似乎又有一层暗示:隐者成仙得道 。此刻返老还童 。
有什么诗或者词是大众误解的?

文章插图
这可不是脑洞大开 。信口开河 。古典文学作品常常以可爱的小仙童作为长寿青春的象征 。在古代典故中仙人化为小童的故事更是很多 。
如“八公化小童”的故事 。
相传淮南王刘安好仙术 。曾有八位老者求见 。刘安的门客说:我家王爷所好是长生驻颜之术 。你们这些糟老头子还是请回吧 。话刚说完 。八位老者竟然全变成十四五岁的小童子 。过了一会儿 。又都变回老者模样 。门人大惊 。赶紧进去通报 。
忽有八公 。皆须眉皓素 。诣门希见 。门者曰:‘吾王好长生 。今先生无驻衰之术 。未敢相闻’ 。八公咸变成童 。王甚敬之 。(《水经注》)
八公皆变为童子 。年可十四五 。……八童子乃复为老人 。(《神仙传》)
有什么诗或者词是大众误解的?

文章插图
另一则故事更加广为人知:《水浒传》开篇所讲洪太尉访张天师事 。
洪太尉奉天子之命去龙虎山请张天师入朝祈禳 。屡遭凶险波折后 。在山凹处遇到一个骑牛吹笛的小道童 。便问可知张天师在何处 。道童笑了一声 。也不回应 。吹着铁笛 。转过山坡去了 。洪太尉到达山顶道观 。说起来时经历 。道士告诉他:“太尉可惜错过 。这个牧童 。正是天师 。”
整个故事读来委婉有致 。一个小童子形象把张天师的神异完全渲染出来 。
有什么诗或者词是大众误解的?

文章插图
在那些奇幻的神仙故事中 。仙人可能即是小童 。小童可能就是仙人 。一个稚气未脱的总角小童 。更能映衬出仙家气象 。
如此看来 。《寻隐者不遇》中的小童说不定正是隐者本人呢 。寻访者不是没有遇见隐者 。而是当面错过了……
有什么诗或者词是大众误解的?

文章插图
现在再来回顾全诗 。当又有新的一重境界 。
首句“松下问童子”:问的是“隐者去哪了”?可没想到 。这隐者就是赤松子、八公一样的高人 。此时他若隐若现 。只是仙家之趣 。凡人不识 。——这一问 。即是通篇之疑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