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显赫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为何落得唐书无传,族亲不认的地步?( 四 )


同时 。朝中的政敌也开始用背盟来攻击他 。但崔希逸无论如何也不敢将老大授意之事公诸于众 。这黑锅只能他自己背 。

功劳显赫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为何落得唐书无传,族亲不认的地步?

文章插图
四、死的憋屈
不久之后 。在同僚的排挤下 。崔希逸背着背信弃义之名离开了凉州 。充任河南尹(从三品) 。跟他一起离开的除了背盟事件的始作俑者 。宦官赵惠琮和孙诲 。还有刚刚成为他幕僚的王维 。
很快 。与背盟事件相关的三人 。崔希逸、赵惠琮、孙诲都不明不白的死了 。
对于崔希逸之死 。两唐书和通鉴的记载各不相同 。其中两唐书的描述 。实在有点玄幻 。
《新唐书》:“(崔希逸)既而与(赵)惠琮俱见犬祟 。疑而死 。(孙)诲亦及它诛 。”
《旧唐书》载:“行至京师 。(崔希逸)与赵惠琮俱见白狗为祟 。相次而死 。孙诲亦以罪被戮 。”
两唐书未记三个人何年而卒 。并给出崔希逸、赵惠琮见白狗惊惧而死(结盟时曾斩白狗为誓)的结论 。充满了因果循环的色彩 。
而《资治通鉴》对此事的描述则显得冷静许多 。认为崔希逸因失信心生愧疚 。郁郁而终 。相对来说 。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情景和崔希逸的气质 。
《资治通鉴》载:开元二十六年“夏五月乙酉 。李林甫兼领河西节度使 。丙申 。以崔希逸为河南尹 。希逸自念失信于吐蕃 。内怀愧恨 。未几而卒 。”
按通鉴的记载 。开元二十六年五月 。崔希逸调任河南尹 。这离崔希逸再胜吐蕃 。仅隔两月 。刚获大胜便被调离 。足以说明朝廷对背盟事件的态度 。
另外 。宦官赵惠琮之死 。显然不是因为矫诏之罪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 。崔希逸的背盟攻杀 。朝廷是默许的 。
事件发生后 。朝廷只是不想弄脏自己的手而已 。
功劳显赫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为何落得唐书无传,族亲不认的地步?

文章插图
纵观崔希逸的一生 。他是个敏感时期 。出现在敏感地点的牺牲品 。
当他赴任河西时 。朝廷的大政方针是唐蕃和睦、与民休息 。崔希逸忠实的执行了朝廷的方略 。并取得完美的效果(吐蕃畜牧被野) 。
但帝国棋盘上遥远西方的异动 。改变了整个游戏的规则 。身为一个棋子的崔希逸 。只能无奈的接受命运的安排 。
而最后 。背盟的黑锅也只能是他独享的苦果 。
估计正是因为背信弃义 。违背了整个官僚体系的规则 。才会让这位唐朝能臣 。既被史家摒弃 。也被族亲抵制 。以至于 。唐书无传、族谱无踪!
参考文献:
《王维出塞诗与吐蕃事略》_周莹;
《开元年间崔希逸在唐蕃和战中的作用探析》_李红阳;
《唐代崔希逸其人其事考》_王惠敏;
《王维_使至塞上_诗新考》_杨松冀;
《和平安定之愿_王维_使至塞上_主旨探微》_周克勤;
功劳显赫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为何落得唐书无传,族亲不认的地步?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功劳显赫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为何落得唐书无传,族亲不认的地步?

文章插图
从如今留存不多的记载看来 。与吐蕃的战争在其中起了很关键的因素 。
功劳显赫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为何落得唐书无传,族亲不认的地步?

文章插图
同年 。吐蕃不理会唐玄宗警告 。攻破勃律国 。
开元二十五年 。崔希逸侍官孙诲入朝奏事 。为了取悦皇帝 。他妄言建议趁吐蕃不备掩杀之 。正中玄宗下怀 。孙诲与太监赵惠琮矫旨令崔希逸发兵掩袭吐蕃 。在青海(今青海湖)大败吐蕃 。杀伤无数 。自此两国交恶 。不断用兵 。
开元二十六年 。吐蕃又入寇河西 。崔希逸领兵出战 。并大败吐蕃 。
虽然守护了河西疆土 。立下战功无数 。但在崔希逸看来 。这一切都可以避免 。并不用生灵涂炭 。四处烽烟 。边境可以持久的和平 。因此崔希逸调任内地后 。不久因心怀愧疚就去世了 。
各种史书对他的死法有不同记载 。但从中能知道 。他内心一直过去不自己违背盟誓的坎 。两唐书都记载 。他和太监赵惠琮是因为见到狗作乱被吓死了 。《资治通鉴》则说他是因为违背盟约 。内心忧郁而死 。
【功劳显赫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为何落得唐书无传,族亲不认的地步?】
功劳显赫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为何落得唐书无传,族亲不认的地步?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