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里最容易被遗忘的曾巩,是为了凑数吗?


谢友邀请!不是的 。曾巩出生于耕读之家 。年幼已才华出众 。资质警敏聪慧 。因家庭原因而影响了他的读书 。三十八岁时才及第进士 。是八大家中进士及第最晚的 。但深受欧阳修赏识 。在学术思想 。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名垂千古 。

“唐宋八大家”里最容易被遗忘的曾巩,是为了凑数吗?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初心文学笔者嘉伟我来回答一下 。
“唐宋八大家”里最容易被遗忘的曾巩,是为了凑数吗?

文章插图
在诗歌、文学史上有许多并称 。我们大多数最熟悉的是这“唐宋八大家” 。比如还有“文章四友”、“初唐四杰”等等并称 。这些并称中的每一个人绝非浪得虚名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知识短板 。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了 。但是 。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某一方面的欠缺 。去胡乱的评判 。甚至是牵强附会的去定义一个人 。
曾巩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绝非浪得虚名 。我在这里讲一讲这宋六家的相关故事 。希望和朋友们一起来交流、学习 。
首先 。宋六家中作为长一辈的两个人是欧阳修和苏洵 。欧阳修可能朋友们都比较熟悉 。他当时可是北宋文坛泰斗 。他这一生在政治上虽然没有特别杰出的建树 。但是他独具一双慧眼 。为朝廷选拔出来了许许多多优秀、杰出的人才 。
那一年 。欧阳修作为主考官主持科举考试 。他很大胆的进行了文风改革 。废除“太学体” 。这当然是撬动了那些太学生、权贵子弟们的权益 。但是欧阳修认为文风改革势在必行 。这样才能选出杰出的人才 。
就在这一年 。身在四川眉州的苏洵在家告诉两个儿子说 。今年是欧阳修大人主持科考 。你们两个也读了几年诗书 。今年是个好机会 。你们准备准备就进京参加考试吧 。苏洵这个人仕途一直不顺达 。一生也没有什么政治建树 。他最伟大之处在于他培育出了两个特别杰出的儿子 。
“唐宋八大家”里最容易被遗忘的曾巩,是为了凑数吗?

文章插图
考试结束之后 。就和我们现在的考试一样 。马上进入到阅卷阶段 。当欧阳修和众多考官看到苏轼的试卷时 。都一致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最好 。应该列为第一名 。由于当时阅卷采取抄录、糊名 。所以在阅卷阶段并不能断定是哪位考生的答卷 。欧阳修看到这份考卷觉得像是自己弟子曾巩的文章 。由于第一年主持科考 。又在推动文风改革的关头 。为了避嫌 。欧阳修等考官商议后 。就把这篇文章列为了当年的第二名 。等到发榜后 。才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写的 。那么第一名又是谁呢?判作第一的却仍然是曾巩 。再这样阴差阳错的情况下 。曾巩还是拿了个第一 。
由此也可见 。曾巩是一位有学之士 。在当时可以说写文章方面 。是可以和苏轼一较高下的 。后来 。苏轼、苏辙、曾巩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他们都是欧阳修得意的学生 。
还有一个叫王安石的 。我们对王安石比较熟悉的原因是因为他当年搞了个“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也称作“熙宁变法” 。王安石和欧阳修之间也是非常要好的 。我在以前的原创文章中写道王安石带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欧阳修 。欧阳修曾给他极高评价 。说他是 。翰林风月三千首 。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 。后来谁与子争先 。
总之 。针对题主的这个问题 。我认为唐宋八大家中没有一个是浪得虚名 。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都是实至名归 。曾巩当然也不例外 。
以上是初心文学笔者嘉伟的回答 。欢迎朋友们一起交流、分享 。
其他观点:
谢谢相邀!
【“唐宋八大家”里最容易被遗忘的曾巩,是为了凑数吗?】既然被称呼为唐宋八大家 。你以为这是小孩过家家吗 。胡乱凑数的吗?没有三两三 。你以为谁都敢上梁山吗?没有很强的文学功底 。恐怕连门都很难进 。古代的等级制度我不说大家肯定都知道 。所以不要打胡乱说是凑数的 。只不过每个人关注的焦点不同 。才造成这样的认识 。还有就是跟风 。喜欢热闹!这也有一点因素 。一点个人愚见 。还望勿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