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有哪些?对应三十六计中的哪些计谋?( 二 )


这场战争前两年 。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 。切断了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韩王惧怕秦国 。为求息兵罢战 。要把上党郡献给秦国 。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 。谋划把上党献给赵国 。
赵王面对天上掉下的大馅饼亦喜亦忧 。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平阳君赵豹不主张接收上党 。因为那样无异于虎口夺食 。肯定会引起两国间的又一场战争 。平原君赵胜的意见则恰恰相反 。理由是打下一个城池都不知要费多大气力 。现在不用一兵一卒白得上党地区17座城池 。送到嘴边的肥肉不吃不是傻吗?至于秦国不足虑 。我们赵国不同样兵强马壮吗?
最终 。赵王禁不住诱惑 。接受了平原君的建议 。接收了上党郡 。
眼看煮熟的鸭子飞了 。秦王大怒 。发誓要向赵国讨回公道 。于是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决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
结果;
长平之战从四月打到九月 。前后一百几十天 。期间以换帅为节点 。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赵国投入兵力45万 。几乎全军覆没 。降卒几十万被坑杀;秦国投入兵力60万 。其中伤亡过半 。一场大仗打下来 。双方损失兵力70多万 。后来有人评价:长平之下 。血流成川 。沸声似雷 。
找寻双方的胜败原因 。可以从决策集团、前期、后期几个角度加以观察 。
决策集团:
国君:秦国是秦昭襄王当政 。年纪已过六旬 。有了几十年的政治、军事、用人等方面的经验;赵国是赵孝成王当政 。当时的具体年龄不清楚 。给人感觉是年轻气盛 。决策能力不是很强 。
谋臣:秦国是以范雎为主 。秦王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 。有很强的决断力;赵国有平原君赵胜、名臣蔺相如等人 。在受国君宠信 。决断力上各有优劣 。
三军统帅:秦国前期是王龁 。后期是白起;赵国前期是廉颇 。后期是赵括 。白起、廉颇同为战国四大名将 。但是白起的成功战例要多于廉颇;王龁的军事才能比不上白起 。但也不是庸才 。赵括则是成语“纸上谈兵”的主人公 。军事才能仅限于坐而论道 。
前期:
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后 。根据秦与六国抗衡的形势 。建议秦王改变了外交和军事方略 。集中兵力对付近在身边的韩国和魏国 。这时采用的计谋是:远交近攻 。
4月到7月之间 。廉颇统帅赵军与王龁率领的秦军对垒 。两军多次交战 。有时赵军胜 。有时秦军胜 。廉颇根据秦军急于求胜的心理 。利用地形筑起堡垒 。坚守不出 。这是廉颇的疲兵之计 。以拖待变 。寻找有利时机进行决战 。这时他用的计谋是:以逸待劳 。
范雎见廉颇用兵老到 。是秦国取胜的最大障碍 。随即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散布谣言 。说秦国根本不怕廉颇这老头儿 。只要廉颇一直带兵 。秦国总有机会战胜赵国 。秦国最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范雎采用的是:反间计 。
后期:
年轻而又缺乏政治经验的赵王中了范雎的反间计 。他早就不满于廉颇的固守待变方针 。决定用秦人“畏惧”的赵括代替廉颇 。当年7月 。赵括率领20万赵军到达长平 。与此同时 。老练的秦王用白起替代了王龁 。一切都是暗中进行 。严令三军保守秘密 。泄密者格杀勿论 。秦王此一计是:偷梁换柱 。不过 。秦王是反其道而行之 。一般的偷梁换柱是以劣换优 。秦王则是以优换劣 。
白起一到长平 。立刻改变战术 。命令秦军佯装败退 。引诱赵军追击 。诱使敌军脱离固有的阵地 。进而分割包围 。等到自负的赵括发现对阵的是白起 。自己已经落入敌人的圈套中为时已晚 。只能徒然一次次的强行突围 。试图逃脱被全歼的厄运 。怎奈对阵的是白起 。根本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 。赵括在一次强行突围中被乱箭射死 。丧失了主帅的赵军只得乖乖投降 。白起在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 。分别使用了切合后来三十六计中的计谋:欲擒故纵 。调虎离山 。暗渡陈仓等 。
其他观点:
有 。孙子兵法上有围魏救赵 。粟裕1947年7月13日借用孙子兵法围魏救赵之法改为围黄救邵 。既消灭了黄桥敌人也解决邵波之敵 。以3万小米加步枪 。打败李默庵12万飞机加大炮雄壮威武之师 。还消灭他3万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