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 三 )


“偿前辱之责”(“责”同“债”)——这是要清算跟谁之间的债?而司马迁此时已被重新起用 。任中书令之职 。说明皇上已经原谅他了 。为什么他又会想到“万被戮”呢?是谁、是什么会导致他有被杀一万次的危险?
这两个问题指向一个答案——他要报复 。报复那个曲解了他的本意而用酷刑令其致残的暴君!虽然这样的做法一旦被发觉 。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 。但他心意已决——一定要做!而这个报复的手段就是完成《史记》 。利用史官的特权让汉武帝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污点 。这 。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这部皇皇巨著的第四个动力 。当然这样的文辞必定是隐晦的、不露声色的 。但仍有迹可循 。比如《史记·汲黯传》里就有“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这样的语句 。这就是在严厉批评汉武帝是个面慈心狠、贪婪纵欲之君 。而汉武帝耗尽天下财力 。穷兵黩武以满足一己权力欲望;滥杀大臣、残暴专断的恶行 。也通过司马迁之笔留在了史书上 。
此外 。在《封禅书》一篇中 。司马迁下笔毫不留情 。对当时盛行的封禅求仙的荒唐风气进行了深刻批评 。暗中讥刺汉武帝迷信而千方百计祈求不死药的无聊之举 。
总之 。司马迁口口声声说写《史记》是为了宣扬当朝明君的英明圣德 。使其不被埋没;而实际上 。《史记》对汉武帝的各种过失毫无隐瞒包庇 。整体来看 。对其抑多褒少——尽管司马迁作为一名尽责的、有良知的史官 。不会杜撰、歪曲事实 。但面对这样一个毁了自己一生的“凶手” 。他很难在取舍史料、撰写评议时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倾向性 。
可以说 。司马迁成功了 。这部千古奇书使得他的所有目的——传承祖业、尽责守职、洗冤雪耻、名耀后世——全部得以达成 。他的人生通过《史记》得以逆转 。由一个最卑下、最不堪的身份一跃而为世人仰望 。跻身圣贤之列 。
如此看来 。是苦难和强烈的屈辱感成就了他 。而寄托了他全部心血和期望的这部史书 。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 。亦遗泽于我们这些后世人 。
其他观点:
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已潜心撰述《史记》七年之久的司马迁因替名将李陵败降匈奴的事辩白 。触怒了汉武帝 。惨遭宫刑 。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 。从身体上说 。“大质已亏缺” 。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从心态上说 。与宦官为伍 。被视为无行之人 。因此活下来比死去更要痛苦百倍 。在《报任安书》中 。司马迁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但是 。司马迁硬挺着活下来了 。他忍辱含垢 。发愤著书 。耗尽毕生的才华和心血 。为自己、为时代、为民族写出了《史记》这部超迈古人 。凌驾百世的历史巨著 。
司马迁忍辱著书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呢?这主要取决于他气势恢弘的人生观和悲壮浓烈的生死观 。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核心的激进人生观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剖析自己在受宫刑以后所以隐忍苟活的原因:“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这句话直接脱胎于孔子的“君子疾末世而名不称焉” 。他又曾用儒家非常激进的 “立德、立功、立言”来鼓励自己的好友挚伯陵勇于事功 。好名 。尤其好身后之名 。追求所谓不朽 。是很有价值的 。庄子的等死生、齐万物、泯是非 。自然是不好名的;佛教讲弃世出家 。当然也不好名 。但这种消极无为怎么能够作为人类主流思想推动社会进步呢?勇于事功的人生追求 。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引用父亲司马谈的话:“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此孝之大者 。”这种见解标志着司马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形成了以“三立”为核心的人生观 。同时又将其升华为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身上有一种 “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气概 。“铁肩担道义 。秉笔写春秋” 。这种自信 。既是司马迁的性格特点 。也是他在《史记》中所描写的许多人物的共同特征 。
三千年的历史长河 。其间活跃的人物如鲤鱼跳龙门 。什么人才可以有幸跳跃司马迁手中这只如椽大笔的龙门 。青史留名呢?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表述他选人入传的标准:“扶义倜傥 。不令己失时 。立功名于天下 。作七十列传 。”如 。他为商鞅立传的原因是:“鞅去卫适秦 。能明其术 。强霸孝公 。后世尊其法”;在《刺客列传》中 。司马迁歌颂刺客:“其事或成或不成 。然其立意较然 。不欺其志”;在《游侠列传》中歌颂游侠:“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已诺必诚 。不爱其躯 。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 。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在《货殖列传》中 。司马迁第一次在正史中为地位低下的商人写传 。歌颂了许多大商人为社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 。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 。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 。但我们却恰恰从班固的批评中看出司马迁迥异于常人的选人标准 。以及《史记》中这种非同一般的个性色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