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


一是先父遗传 。司马家世袭史官 。司马迁有先天赋得的异秉 。所谓英才天纵;二是后天习得 。从小饱览了皇家史册或典藏 。对别人是禁脔 。对司马迁是必读书;另外他对名山大川的游览也是化作笔下锦绣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古人所谓:山水者 。大块之文章;文章者 。案头之山水 。三是李陵之祸之后 。他生无可恋 。唯有一杆秃笔 。聊可疏解胸内积愤 。用佛洛依德学说来解读 。司马迁所有的欲望都升华为写作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就是这么诞生的 。少了任何一个条件都会让这部煌煌巨著逊色 。这也是司马迁之后 。人间再无能与史记相媲美的煌煌大作 。
其他观点:
《史记》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在史学和文学方面都堪称不朽的传世经典 。其价值不可估量 。论历史跨度、论内容的翔实丰富、论文采……迄今无出其右者 。
能创作出这么一部皇皇巨著的人 。自然也不同凡响 。除了要具备渊博的学识 。还得有过人的意志力 。司马迁为什么动念写这样一部书?又是什么支撑着他完成了这项大“工程”?
研究《史记》、研究司马迁 。有两篇文章是必须烂熟的:一个是《太史公自序》 。一个是《报任安书》 。司马迁的心路历程 。在这两篇文章中表述得非常完整清楚 。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 。两篇文章的内容有很多重叠之处:都提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初衷 。都概述了自己的人生遭际 。并且对《史记》做了大概的介绍 。然而细观下来 。会觉察到两者有显著的区别 。
先说《太史公自序》 。一上来 。就是“先人有言”——全文多次提及“先人”二字 。可见这个“先人”对司马迁影响之深 。
“先人”指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一职 。太史令是专司政府资料档案文件的官员 。一天到晚接触的就是各种外面见不到的古籍史料 。司马谈本人也是卓有成就的史学家 。这就为司马迁走上史学研究道路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和环境 。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 。接替其父成为新一任太史令 。兼承家学及工作便利 。博览古籍;再加上二十岁开始漫游全国的经历 。使他已经有足够的积累来完成一部史书 。于是 。四十二岁那年 。司马迁着手写作《史记》 。
《太史公自序》中 。他反复提及先父所言 。表明自己的著述首先是为了完成其父之愿 。传承祖业——这是他写作《史记》的第一个原因 。
【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对于司马迁的写作动机 。曾和他一起参与定律例的上大夫壶遂提出过质疑 。壶遂认为 。孔子作《春秋》是因为不被当时的掌权者赏识 。不得已而为之;你司马迁如今“上遇明天子 。下得守职 。万事既具” 。干嘛还要做这种事?
对此 。司马迁的回应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是我的职责!
司马迁再次引用他父亲的言论 。历数以往各朝各代:伏羲时创作《易》的八卦 。唐尧、虞舜的功绩由《尚书》《礼》《乐》记载 。商汤、周武的隆盛见于《诗经》 。对夏商周三代美德进行褒扬的是《春秋》 。而我们汉朝建立以来 。直至当今的圣明天子 。顺天应人 。威震六合 。做臣子的 。对此竭力颂扬 。仍觉不够 。贤能的士人不被任用 。是君主的耻辱;圣主在上而其仁德未被记载传扬 。则是史官的失职了 。而我就担任过这个职务 。如果废弃主上的明圣和盛德不记载 。埋没了功臣世家和贤大夫的功业不记述 。违背了祖先的教训——那我的罪过就大了!履行职责 。恪尽本分——这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第二个原因 。
肯定有人会说:这不是在拍皇上的马屁吗?说实在的 。就是这么回事儿 。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替汉武帝歌功颂德?当然不是!但在当时 。他要把这件事做下去 。首先就要找个立得住脚的理由 。把自己写作的初衷定义为“颂扬今上的功绩” 。这就堵住了那些质疑者的嘴 。
这两条理由都中规中矩、冠冕堂皇 。但都不是最重要的 。读过《报任安书》才会知道 。司马迁坚持完成《史记》 。最根本的动力是——为了自己 。
我十年前第一次背诵《报任安书》 。到现在 。这封信来来回回背过不下百遍 。这篇文字的亮点实在太多: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文采洋溢……正是这些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使我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作者的心情 。
司马迁在这封书信中称自己为“刑余之人”“扫除之隶”“闺阁之臣”“刀锯之余”——可见 。他心里的自卑 。古代的各种酷刑 。如车裂、菹醢等 。固然令人发指;但相比起来 。另一类更惨无人道 。其中的代表就是司马迁所遭受的宫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