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 四 )


《史记》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积极入世、勇于建功立业、豪情万丈的精神是极为可贵的 。人类社会正是靠这种锐气和力量 。才得以不断前进 。
困厄逆境并不可惧 。忍辱奋发方能成功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栽跟头、受挫折在所难免 。在山穷水尽的时候 。如何激励自己走出困境、柳暗花明呢?司马迁认为 。人在困厄面前应该百折不挠 。忍辱发奋 。凤凰经历涅槃 。方可获得新生 。司马迁自己是这样做的 。受宫刑对司马迁是奇耻大辱 。他宁愿九死而不愿一生 。但想到自己尚未完成父亲的遗愿 。“草创未就 。适会此祸 。惜其不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于是他选择了一条更加艰辛的路——忍辱苟活 。发奋著书 。因为他有一颗没有被阉割 。也永远阉割不了的心 。身残处秽而灵魂高尚 。他以历史上的周公、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伟大的人物为榜样 。在打击中崛起 。在困辱中奋进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 。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 。思来者” 。司马迁并没有说大话 。经过十多年的潜心著述 。人类历史的光辉巨著《史记》终于完成 。正因为受宫刑这种奇耻大辱 。让司马迁擦亮了眼睛 。洞察到封建统治者的残酷 。他的思想升华了 。境界提高了 。表现在《史记》中对人、对事的看法更敏锐、更深刻、更理智了 。
司马迁不仅自己在逆境中忍辱发奋 。而且在《史记》中 。他也表现出对这类人物的特别偏爱 。极力褒扬那些不怕困难 。百转千回的历史人物 。如苏秦、越王勾践、范雎、季布 。
《苏秦列传》写苏秦穷愁潦倒的时候 。“妻不下纫 。嫂不为炊 。父母不与言” 。苏秦用悬梁刺股的毅力发奋苦读 。后来身佩六国相印 。所有亲人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苏秦感慨万千:“此一人之身 。富贵则亲戚畏惮之 。贫贱则轻易之 。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 。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很多人小富即安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就泯灭了自己的进取之心 。而一个有作为的人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屈辱 。都毫不妥协气馁 。越是被逼到绝境 。越能触底反弹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在中国妇孺皆知 。蒲松龄称颂他:“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范雎早年曾被魏齐所害 。千辛万苦逃到秦国 。几经奋斗 。做了秦相 。逼得魏齐自杀 。报了深仇;韩信曾受胯下之辱 。项羽的猛将季布曾屈身为奴……他们之所以忍辱含垢 。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有东山再起之时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远大的人生抱负 。
人生路漫漫 。人们常说:“三贫三富不到老”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应当怎么面对逆境和挫折呢?是一蹶不振还是擦干眼泪奋然前行呢?司马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章可循的光辉典范 。“不平则鸣”、“穷而后工” 。这既是对不幸者的宽慰 。也符合“祸兮 。福所伏”的辩证法则 。司马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异常宝贵 。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孟子曾就生与死的问题谈过自己独到的见解:“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勇于面对 。敢于担当 。司马迁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与孟子英雄所见略同 。他认为:人在生死关头要慎于抉择 。要死得重于泰山 。万不可死得轻于鸿毛 。司马迁由于惨遭宫刑 。为此而痛不欲生 。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 。十分矛盾痛苦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他最终选择活下去 。因为这里面蕴涵着一个有无意义、有无价值的问题 。他说:“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史令 。如果这时候他死了 。“与蝼蚁何以异?”最终他也将沦为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 。有谁会记得一个被封建专制统治戕害的小生灵呢?而如果他选择活下来 。虽然身心会倍受摧残 。但司马迁坚信他的著作会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一切都将大白于天下 。千秋功罪留待后人评说 。如果这样 。即使被戮杀一万次 。又有什么可后悔的呢?我们很庆幸司马迁做了这样的选择 。不然 。于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等方方面面都将是一个空前的损失啊!司马迁在《史记》中宣扬了一种壮烈的生死观 。生要生得轰轰烈烈 。死也要死得感天动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