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用大数据“杀熟”,老用户酒店房价300元变380元,对此你怎么看?


300元的酒店房间 。老客户就要380元?过去货比三家 。如今还要“货比三人” 。一些手握大数据工具的商家正在上演真实“坑人新骗术” 。近日 。有微博网友自述其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引起关注 。采访人员梳理了一下网友评论发现 。网络公司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不仅发生于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和打车软件 。还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通信套餐、电影订票、网络购物中 。有专家表示 。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提升用户体验 。若通过大数据进行违背道德的操作 。则是一个平台的悲哀 。(3月3日人民日报微信公号)
在大数据这样一个当红概念之下 。我们享受其所带来的“精准”便利 。自然也要承受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此前 。被各方讨论最多的就是技术赋能之下个人隐私的让渡 。即随着我们对技术的依赖增强 。我们将有太多秘密掌握在互联网企业手里 。喜欢吃什么 。爱去哪逛街 。每个月收支状况如何……这些都可以被绘成图 。然后成为互联网公司更进一步精准营销的技术支撑 。这一点几乎不用怀疑 。正如有专家所言 。大数据只存储不分析变不了现 。相当于“只买米不做饭”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 。如今对企业用户大数据是比其他东西更重要的资产 。
当然 。我们也不用妖魔化这种操作模式 。毕竟大数据战略已逐步证明符合人类世界的发展趋势 。数据的广泛采集和精准分析 。对效率的带动在很多领域十分明显 。不过 。就目前网友曝光的情况看 。一些尝到甜头的企业在这方面已走入歧途 。即用大数据找的不是更隐秘、更刚需的用户诉求 。而是快速掘金的漏洞 。同样的房间 。对消费能力低的人要价300元 。对消费能力高的人要价380元 。就表明一些企业更想做的还是挣快钱 。而非寻找算法技术和用户诉求的有效结合点 。让这套生意经走得更长久 。事实上 。后者不仅更为合规 。同时也是更大的生意 。
针对这一问题 。仅仅批判是没有用的 。并且随着消费者对个别平台的依赖性增强 。站在人性的角度 。这些平台恐怕只会更放肆 。其实 。随着供求关系等状况的变化 。商家调价本身无可厚非 。符合经济学常识 。而租住酒店、打网约车等新业态当中的消费行为 。也不同于其他零售品 。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价格 。问题在于 。对于不同门类的商品 。价格浮动的空间是多少 。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 。互联网平台又是否完全接受物价等部门的日常监管 。还是存在灰色空间 。此一时彼一时 。可以随心所欲 。一句话 。光靠企业自觉是奢望 。外部监管对算法的约束得跟上 。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有时我们不能对平台的算法太过自信 。以为不同时段、对不同人所展现出来的价格差异完全是算法使然 。或许 。有些差异正是算法不成熟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 。最佳消费策略还是货比三家 。以此不仅能有效预防被“杀熟” 。说不定还能找到平台的漏洞 。找到超出预期的低价呢 。作者:小指
其他观点:
对于这个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编辑张弩认为:
现在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段、大数据分析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同时也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制掌握了我们的行为和心理 。首先要说明 。工具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 。但对于运用工具的人不能仅靠道德来进行约束 。必须要用制度和监管来制约大数据的滥用 。

互联网公司用大数据“杀熟”,老用户酒店房价300元变380元,对此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网友称 。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 。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 。偶然一次 。通过前台他了解到 。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 。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 。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 。还是380元 。
【互联网公司用大数据“杀熟”,老用户酒店房价300元变380元,对此你怎么看?】对此有网友戏称 。“应该都是佛系公司吧 。都不‘杀生’的” 。
互联网公司用大数据“杀熟”,老用户酒店房价300元变380元,对此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而这并非单一偶然的事件 。像通讯、购物、娱乐、住宿、出行等日常消费的在线服务都有存在类似情况 。不仅发生于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和打车软件 。还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通讯套餐、电影订票、网络购物中 。
这背后 。是将目标集中在同一商品中的不同消费群体的价格差异化 。将同一商品已不同价格展现给不同消费者 。获取所有的消费者剩余 。这在经济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 。叫“价格歧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