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的孩子,不听话,不愿上学,不回家吃饭,家长应该怎么办?


让孩子吃点苦
其他观点:
叛逆期的孩子不是不懂道理 。而是听烦了道理 。或者说听烦了父母重复唠叨一遍又一遍的道理 。父母的唠叨当然是对孩子的爱 。但在叛逆期 。爱的表达还是少说话 。多用行动 。
如果有和孩子对话 。请不要把它当做孩子 。要当做成人和你一样的成人一样看待 。然后再开始对话 。虽然青春期的孩子并未在各方面完全成熟 。但在他们的内心却有着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意识 。
不愿意去学校 。不一定是因为青春叛逆期的原因 。这个可能要和老师聊一下 。了解一下真正的原因所在 。
很多青春叛逆期孩子的问题没有得到好的解决 。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在小时候父母教育和陪伴的时间太少 。一旦他们逐渐长大 。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之后 。如果没有深厚的亲情牵着他们 。他们更容易我行我素 。甚至离家出走 。
其他观点:
在心理学中 。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 。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 。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 。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 。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 。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 。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 。塑造健全的人格 。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其实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 。作为未威年人 。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 。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进入青春期以后 。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圆的不断拓宽 。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 。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威人了 。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 。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 。自尊感明显增强 。做事喜欢自作主张 。不希望成年人干涉 。渴望独立 。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 。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 。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 。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 。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 。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
首先 。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 。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 。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 。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 。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 。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 。易产生逆反心理 。
其次 。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 。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 。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 。这些孩子长大以后 。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 。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
再次 。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 。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 。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
3、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 。有些教师在数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 。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 。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 。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 。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 。教师也不道歉 。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 。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 。与教师作对 。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但是在感情上 。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 。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
其次 。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