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等级划分表建筑物抗震等级划分

抗震等级划分表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震动而制定的规范 。按照国家标准,抗震设防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等级,其中一级最高,四级最低 。根据建筑物结构类型、场地类别、地震烈度、使用功能等因素进行评估,确定相应的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越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越强,地震时破坏程度越小,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
一、抗震设防烈度等级划分?优质答案1:
抗震设防烈度等级:有四个等级,具体如下: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叫抗震设防烈度 。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一般有6,7,8,9四个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等级有四个抗震等级,分别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抗震等级 。根据地震影响结果的大小和建筑重要性程度,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特殊设防(甲类),重点设防(乙类),标准设防(丙类),适度设防(丁类) 。
优质答案2:
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按照以下步骤确定:
1、确定本地区的设防烈度;
2、区分甲、乙、丙、丁类建筑;
3、区分A级高度与B级高度;
4、考虑场地条;
5、依据抗规或高规,调整或不调整设防烈度;
6、确定抗震等级 。
优质答案3:
抗震没防烈度等级划分为:6、7、8、9度抗震设防和不设防 。抗震等级建筑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分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
二、抗震等级国家标准?优质答案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的规定 。抗震等级建筑物的场地类别有关,按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及场地类别确定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的烈度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 确定 。注: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 。6.1.3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第3.1.3 条规定和表6.1.2 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 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6.1.2 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
砌体结构、排架无抗震等级;应注意规范中对抗震等级的调整(特别是高规)确定抗震等级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