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诗?


酬邀答:
白居易十六岁那年 。经友人介绍 。在长安拜访当时担任着作佐郎的顾况 。顾况听其名字后 。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 。想白居不易 。”但当白居易呈上其应试之作时 。顾况又笑着说:“有此才情 。居亦何难?”而所呈之诗 。正是这首: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诗?

文章插图
题解:赋得古原草送别
凡是我们在诗题前读到“赋得”两字 。则代表这是一首应试诗 。相当于考试时的命题作诗 。诗的题目是“送别” 。限定以“古原草”作兴 。也就是说 。要借咏古原草写送别 。由于是限时 。限题 。限内容 。限形式之作 。所以这类题目传下来的佳作并不多 。即使这首 。也不能代表白居易的诗作水平 。
起联(首联):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春草(芳草) 。是离别的意象 。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诗词中也有很多借春草写离别的佳句 。如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等等 。
由于题目限定以此作兴 。所以用春草切入 。估计大部分考生都会如此 。离离是指茂盛的样子 。枯荣与荣枯字序不同 。意思就不同 。枯荣是说春草 。荣枯则是写秋草 。而此句的目的一是为了点题 。二是为了带出颔联 。
承联(颔联):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在对仗形式上 。这是一句流水对 。在格律上是拗救句 。句式是: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起句的“不”是入声字 。这里应平用了仄 。在对句中作了救 。
周啸天说乐天用“野火”这个意象 。是为了营造一种壮烈的意境 。白居易当时是否这么想难以定论 。但有一点肯定的 。起句写了“原上草” 。但尚未写出“古”意 。所以承句一定要补述 。否则扣题就会不紧 。
“野火”的意象源于“烧荒” 。烧荒是汉代时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一种举措 。在秋天时 。卫戍将士纵火焚烧野草 。使敌方骑兵缺乏水草给养 。承句是借此意象补述题目的“古原草”要求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诗?

文章插图
转联(颈联):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颔联的流水对 。妙在自然浑成 。此联的比肩对 。则胜在精炼工整 。但也有人认为此联 。出句与对句意同 。有合掌之疑 。
由于主题要求是写送别 。所以转句必须带出主题 。这句的运笔很精妙 。远芳和晴翠 。仍是春草的意象 。侵和接是“吹又生”的延申 。又连出古道、荒城两个离别的意象 。为结句作了铺垫 。
结联(尾联):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结联化楚辞句而成 。王孙在这泛指要送别之人 。此联结得凑合 。笔力有所不继 。仅仅为应试扣题交代了离别之事 。既乏力度 。也缺高度 。显庸弱 。比起唐诗写离别的名句 。如“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等等尚有一段距离 。即使比起白居易后来的大手笔 。也相差甚远 。主要原因 。估计是当时的白居易还年轻 。缺乏阅历 。对离别之情尚未有深刻体会 。
诗写得较浑朴 。亮点为题目中的句子:“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广为人称道 。句子借起联的枯荣展开 。用尽和生作出强烈对比 。语言朴实有力 。让人过目难忘 。《唐律消夏录》则认为全诗枯率窄狭 。未能展动 。全因得此佳句所累 。有句无诗 。我亦有此感 。但作为一篇应试之作已是难得 。《唐诗别裁》曰:“此诗见赏于顾况 。以此得名者也 。然老成而少远神 。白诗之佳者 。正不在此 。”
至于此句的意思 。《唐诗三百首》认为:“诗以喻小人也 。消除不尽 。得时即生干犯正路 。”我觉得有点过分解读了 。是否白居易之本意 。也难考 。诗词的魅力在于以意象代言 。全凭读者的际遇去感受 。故不同的心境便会有不同解读 。较真反而失味 。
也有人认为 。前有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 。丛兰摘复生 。”又有孟浩然:“林花扫更落 。径草踏还生”之句 。故此句属于袭意 。我则不认同 。古人作诗 。大多都有所本 。只要脱化出新意 。就不算蹈袭 。我在玩共咏秋草时 。也曾化用此句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诗?

文章插图
最后说说 。《苕溪渔隐丛话》认为 。同说一事 。题目句子不及刘长卿的“春入烧痕青” 。我认为因为此句是孤句 。所以不宜比较 。孤句的意思是只留传下来一句 。是原诗已佚 。还是刘长卿仅写了此一句则难考 。不过我也觉得:“春入烧痕青”诗味十足 。可惜连一出句也找不到 。大家有兴趣的不仿试试为其续一上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