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案怎么写 研究性教学教案( 三 )


(五)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
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 。以上环节耗时控制在10分钟左右,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
(六)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并介绍下一节学案的侧重点 。问题:有人认为,文中“主”、“客”实为一体,你怎么看待, 提示:1、紧扣课文内容分析,切忌空发议论 。2、从苏轼人生际遇入手,查阅有关资料,“知人论世” 。3、形成书面材料,准备下节课讨论 。
(七)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第二节学案 。(读《渔父》,借助注解和释文读通材料 。) 第二课时 理解背诵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 *** 却大不相同 。好赌者借赌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音乐家借音符抒发胸中的愤懑,文学家则借悲愤成就千古鸿文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愤大苦痛时写就的“以文为赋”的不朽经典,它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今天我们就试图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哪一个在矛盾痛苦中完成升华的灵魂 。(一)检查巩固1、检查诵读 。2、展示学案 。(二)围绕学案上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研究 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 (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师生互动,互相交流,通过理解探究走进作者的心灵 。) 结合《创新设计》上相关背景资料、《念奴娇 赤壁怀古》(1082年4月)《后赤壁赋》(写于1082年10月15而课文写于1082年7月16)进一步了解苏轼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 。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3、三组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 。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 。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 。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对比阅读、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
(三)再读课文,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然后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5——10分钟) (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 。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4(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说明:回头再次审视这篇文章,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 。(四)拓展探究(作业) 将《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参考:大致有“四同”:都是吟咏赤壁夜景,都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都与他们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暂之叹 。大致有“三异”: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梦”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 。当然,同与异,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其实往往同中有异,或者似异实同 。如:写周郎,志满意得,写曹操,落荒而逃,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 。)

推荐阅读